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
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
捐身弃中原,乌鸢作患害。
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
拼音
yán guāng yán wàn lǐ,hóng chuān dàng tuān lài。
wān gōng guà fú sāng,cháng jiàn yǐ tiān wài。
tài shān chéng dǐ lì,huáng hé wéi cháng dài。
shì bǐ zhuāng zhōu zǐ,róng kū hé zú lài?
juān shēn qì zhōng yuán,wū yuān zuò huàn hài。
qǐ ruò xióng jié shì,gōng míng cóng cǐ dà。
注释
- 炎光:日光(《楚辞》”阳杲杲其未光”王逸注)
- 扶桑:神话日出之树(《山海经》”汤谷有扶桑”)
- 砥砺:磨刀石(《尚书》”砥砺廉隅”孔传)
- 荣枯:生死(《庄子》”荣辱之境”成玄英疏)
- 乌鸢:乌鸦与老鹰(《庄子·列御寇》”在上为乌鸢食”)
- 雄杰士:建功立业者(《史记》”非雄俊豪杰”)
译文
炽热阳光普照万里,浩荡江河激流奔涌。
弯弓悬挂扶桑神树,长剑倚靠九霄云外。
泰山化作磨刀之石,黄河变为腰间衣带。
看那庄周这般人物,生死荣辱何足凭赖?
抛弃躯体葬身中原,徒供乌鸢啄食为害。
怎比得上英雄豪杰,功业名声从此宏大。
背景
- 时间:正始十年(249年)高平陵政变后
- 思想背景:
- 对玄学”贵无”思潮的反思
- 司马氏杀戮名士的政治现实
- 文学传承:
- 化用《庄子·列御寇》”乌鸢食”典故
- 改造楚辞”扶桑”意象
赏析
此诗以惊天动地的宇宙意象开篇,”炎光””洪川”的铺陈构建出洪荒初开的壮阔图景。”弯弓””长剑”的兵器意象与”泰山””黄河”的地理符号相互叠加,形成极具张力的英雄主义审美空间。诗人刻意将庄子的”乌鸢之喻”与雄杰士的功名追求并置,通过”岂若”的强烈反问,完成了对玄学消极避世观的批判性超越。
艺术上最突出的是空间尺度的极端化处理:从”万里”延展到”天外”,从”砥砺”微缩到”裳带”,在巨细转换间展现雄浑气魄。这种将哲学思辨转化为视觉奇观的写法,开创了后世”以形象说理”的咏怀诗传统。
评价
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此诗”气往轹古,辞来切今”;唐代类书《艺文类聚》将其归入”志气类”典范;宋代黄庭坚特别推崇”泰山黄河”之句,谓”魏晋气象,尽在此联”;明代王世贞将之与曹操《龟虽寿》并论,认为”各极其壮”。现代学者更重思想性,汤用彤指出这是”玄学内部儒道交锋的文学见证”,而李泽厚则强调诗中体现的”人的觉醒”主题。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