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

阮籍

灼灼西颓日,余光照我衣。
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
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饥。
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
岂为夸誉名,憔悴使心悲。
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
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

拼音

zhuó zhuó xī tuí rì,yú guāng zhào wǒ yī。
huí fēng chuī sì bì,hán niǎo xiāng yīn yī。
zhōu zhōu shàng xián yǔ,qióng qióng yì niàn jī。
rú hé dāng lù zǐ,qìng zhé wàng suǒ guī。
qǐ wèi kuā yù míng,qiáo cuì shǐ xīn bēi。
nìng yǔ yàn què xiáng,bù suí huáng hú fēi。
huáng hú yóu sì hǎi,zhōng lù jiāng ān guī?

注释​

  1. ​​周周​​:传说中的鸟(《韩非子》”周周衔羽渡河”)
  2. ​​蛩蛩​​:传说中的兽(《吕氏春秋》”蛩蛩距虚负蹶”)
  3. ​​磬折​​:弯腰如磬(《礼记》”立则磬折垂佩”)
  4. ​​当路子​​:当权者(《孟子》”夫子当路于齐”)
  5. ​​黄鹄​​:天鹅(《楚辞》”黄鹄之一举”)
  6. ​​中路​​:半途(《楚辞》”中路而迷惑”)

译文​

炽烈夕阳向西沉,残余光芒照我衣。
旋风回绕吹四壁,寒鸟相互紧偎依。
周周尚知衔羽渡,蛩蛩也懂念腹饥。
为何当权掌路人,折腰忘本失所归?
岂是为求虚浮名,憔悴不堪使心悲。
宁可随燕雀低飞,不慕黄鹄冲霄际。
黄鹄翱翔四海远,半途迷途何处归?

背景​

  • ​​时间​​:嘉平元年(249年)高平陵政变后
  • ​​思想背景​​:
    • 对司马氏”名教”虚伪性的批判
    • 竹林玄学”越名教任自然”的先声
  • ​​文学传承​​:
    • 化用《韩非子》《吕氏春秋》寓言
    • 改造《楚辞》”黄鹄”意象

赏析​

此诗以落日意象开篇,”灼灼”与”颓”的矛盾修饰,暗示辉煌表象下的衰败本质。”回风””寒鸟”的萧瑟场景,与”周周””蛩蛩”的寓言意象形成双重映照,构建出末世般的压抑氛围。诗人通过”当路子”与”燕雀”的尖锐对比,揭露权力异化下人性的扭曲。最富哲思的是结尾设问:黄鹄的”四海之游”看似崇高,却暗含”中路安归”的存在困境,这种对世俗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疑,达到了玄学思辨的深度。

艺术上采用”自然景象-寓言故事-哲理思辨”的三段式结构,在十二句中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升华。诗中”宁与燕雀翔”的宣言,既是对庄子”无用之用”的继承,又开创了”小大之辩”的新表达,直接影响陶渊明”羁鸟恋旧林”的意象创造。

评价​

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此诗”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唐代类书《艺文类聚》将其归入”讽喻类”典范;宋代黄庭坚特别推崇”燕雀黄鹄”之喻,谓”阮公眼孔,穿透千古”;明代王世贞将之与嵇康《幽愤诗》并论,认为”各极其玄心”。现代学者更重哲学解读,汤用彤指出这是”名教与自然之辨的文学呈现”,而李泽厚则强调诗中体现的”人的自觉”主题。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