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
褰裳起从之,果得心所亲。
挽裳对我泣,太息前自陈。
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
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
拼音
mén yǒu wàn lǐ kè,wèn jūn hé xiāng rén。
qiān cháng qǐ cóng zhī,guǒ dé xīn suǒ qīn。
wǎn cháng duì wǒ qì,tài xī qián zì chén。
běn shì shuò fāng shì,jīn wéi wú yuè mín。
xíng xíng jiāng fù xíng,qù qù shì xī qín。
注释
- 褰裳:提起衣襟(《诗经》”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 朔方:北方(《尚书》”申命和叔,宅朔方”)
- 吴越:东南地区(《吴越春秋》)
- 西秦:关中地区(《史记》”秦地被山带河”)
- 太息:长叹(《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
- 行行:不断前行(《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译文
门前有位万里客,询问君自何方来。
提起衣襟急相迎,竟是心中所念人。
拉着衣襟对我泣,长叹一声自陈情:
“本是北方戍边士,今成吴越漂泊民。
走走还要继续走,将向西方秦国行。”
背景
- 时间:黄初年间(220-226年)曹丕称帝后
- 历史背景:
- 魏国强制迁徙边民政策
- 曹植亲身经历的流徙见闻
- 文学传承:
- 继承汉乐府问答体形式
- 开创文人叙事诗新风格
赏析
这首短诗以白描手法展现了一幅乱世流民图。开篇”万里客”三字即奠定漂泊基调,通过”褰裳””挽裳”的连续动作描写,将迎客时的急切与相认后的悲怆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巧妙运用地理意象的转换(朔方→吴越→西秦),在20字内完成空间的三重跨越,暗示战乱时代百姓的无尽流离。
艺术上最突出的是”行行将复行”的复沓句式,既模仿了跋涉的疲惫节奏,又形成回环往复的情感张力。全诗在”适西秦”的开放式结尾中戛然而止,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方式,已初具盛唐绝句的神韵。
评价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称此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万里之遥”;唐代类书《艺文类聚》将其归入”行旅类”典范;宋代朱熹特别指出其”地理意象的史诗性”;明代王世贞将之与王粲《七哀诗》并论,认为”各极其哀”。现代学者更重社会意义,陈寅恪认为这是”魏晋人口迁徙的文学见证”,而钱志熙则强调诗中展现的”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碰撞”。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