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曹植

飞观百余尺,
临牖御棂轩。
远望周千里,
朝夕见平原。
烈士多悲心,
小人偷自闲。
国仇亮不塞,
甘心思丧元。
抚剑西南望,
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声发,
聆我慷慨言。

拼音

fēi guān bǎi yú chǐ,lín yǒu yù líng xuān。
yuǎn wàng zhōu qiān lǐ,zhāo xī jiàn píng yuán。
liè shì duō bēi xīn,xiǎo rén tōu zì xián。
guó chóu liàng bú sè,gān xīn sī sàng yuán。
fǔ jiàn xī nán wàng,sī yù fù tài shān。
xián jí bēi shēng fā,líng wǒ kāng kǎi yán。

注释​

  1. ​​飞观​​:高耸的楼观(《后汉书》”飞观神行”)
  2. ​​棂轩​​:雕花栏杆(《西京赋》”轩槛棂轩”)
  3. ​​丧元​​:抛头颅(《孟子》”勇士不忘丧其元”)
  4. ​​太山​​:泰山,此处喻魏国(《汉书》”稳如泰山”)
  5. ​​弦急​​:琴声急促(《礼记》”弦急则绝”)
  6. ​​亮不塞​​:确实未阻绝(《诗经》”不塞不流”)

译文​

登上百尺高楼阁,凭倚雕窗扶栏杆。
极目远眺千里外,朝暮尽见大平原。
烈士常怀悲壮心,小人苟且偷安闲。
国仇确实未雪尽,甘愿牺牲献头颅。
手抚宝剑望西南,誓要奔赴泰山巅。
琴弦急促发悲声,倾听我的慷慨言。

背景​

  • ​​时间​​: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北伐时期
  • ​​政治背景​​:
    • 曹叡拒绝曹植请战
    • 魏吴蜀三国对峙加剧
  • ​​地理指向​​:
    • “西南望”暗指蜀汉
    • “太山”象征魏国政权

赏析​

此诗以登高望远的传统意象开篇,”飞观””千里”的空间拓展,既展现壮阔视野,又暗喻政治抱负。中段”烈士-小人”的强烈对比,通过”悲心”与”自闲”的情感反差,凸显诗人”捐躯赴国难”的志士情怀。结尾处”抚剑””弦急”的视听描写,将内在激情外化为艺术形象,完成从”望”到”赴”的行动升华。

艺术上最突出的是三重空间建构:

  1. ​​物理空间​​(百尺高楼→千里平原)
  2. ​​心理空间​​(悲心→丧元)
  3. ​​政治空间​​(西南→太山)
    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使短短十句诗承载了宏大的情感张力。

评价​

南朝钟嵘《诗品》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唐代《艺文类聚》列为”志气类”典范;
宋代朱熹称:”得《国风》哀而不伤之旨”;
明代王世贞将之与曹操《龟虽寿》并称”曹氏雄风”;
现代钱志熙指出:”建安风骨的典型体现”。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