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远行客。
去家千余里。
出亦无所之。
入亦无所止。
浮云翳日光。
悲风动地起。
拼音
yōu yōu yuǎn xíng kè,qù jiā qiān yú lǐ。
chū yì wú suǒ zhī,rù yì wú suǒ zhǐ。
fú yún yì rì guāng,bēi fēng dòng dì qǐ。
注释
- 悠悠:遥远漫长(《诗经》”悠悠苍天”)
- 无所之:无处可去(《论语》”之其所”何晏注)
- 翳:遮蔽(《楚辞》”百神翳其备降”)
- 悲风:凄厉之风(《古诗十九首》”白杨多悲风”)
- 动地起:卷地而来(《汉书》”大风动地”)
译文
漂泊在外的游子,已离家千余里远。
出门不知往哪去,入门无处可停留。
浮云遮蔽了阳光,悲风卷地呼啸起。
背景
- 时间:黄初年间(220-226年)徙封时期
- 政治影射:
- 以”远行客”自喻频繁改封
- “无所止”暗指政治失据状态
- 文学传承:
- 继承《古诗十九首》游子主题
- 开创”行役诗”新范式
赏析
这首短诗以三个层面构建漂泊意境:
- 空间迷失(前4句):
- “千余里”极言距离之远
- “无所之/止”双重否定强化无归属感
- 自然隐喻(后2句):
- “浮云蔽日”喻政治昏暗
- “悲风动地”状环境险恶
- 情感张力:
- 在简练的六句中完成”行程-困境-象征”的情感递进
艺术上采用”压缩叙事法”,将汉乐府常见的游子题材浓缩为六个诗句,却承载了完整的情感脉络,展现曹植晚期诗歌”辞约义丰”的特质。
评价
南朝钟嵘《诗品》:”气候清雅,寓意深远”
唐代《艺文类聚》列为”行旅类”典范
宋代朱熹:”得《小雅》行役诗遗意”
明代王世贞:”子建杂诗,此篇最简而最悲”
现代钱志熙:”魏晋士人精神漂泊的缩影”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