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拼音
qiáng fàn rì yú shòu,xiá yī qiū yǐ hán。
ér tóng màn xiāng yì,xíng lù qǐ zhī nán。
lù qì rù máo wū,xī shēng xuān shí tān。
shān zhōng yè lái yuè,dào xiǎo bù céng kàn。
注释
- 强饭:勉强进食(《汉书》”强饭自爱”)
- 狭衣:单薄衣衫(杜甫”乱后居难定,春寒衣尚狭”)
- 喧石滩:溪水冲击石滩的声响(王维”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意象)
译文
勉强进食却日渐消瘦,单衣难御深秋严寒。
孩童哪懂思念之苦,路人怎知行路艰难?
夜露寒气渗入茅屋,溪水喧哗流过石滩。
山中虽有中秋皓月,从夜至晓未曾抬头。
背景
此诗作于蒙古海迷失后称制二年(1249年),元好问60岁隐居河南登封时。金亡后诗人饱经离乱,诗中通过中秋夜的独特视角,展现遗民生活的困顿与孤寂,是元好问晚年五律代表作。
赏析
- 结构艺术:
- 前二联:生活实况
- 后二联:环境映衬
- 对比手法:
- “儿童”的天真与”行路”的艰难
- “山中月”的美景与”不曾看”的冷漠
- 炼字特色:
- “逾”字显日渐憔悴
- “喧”字状溪声刺耳
- “不曾”含决绝意味
评价
- 元·王恽:”遗山晚年诗,愈朴愈真,此作尤见性情。”
- 明·李东阳:”二十字写尽乱离人中秋况味。”
- 清·沈德潜:”结句十字,是少陵后第一等伤心语。”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