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
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
旋食秋看尽,行吟日又斜。
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拼音
lǎo shù gāo liú yè,hán téng xì zuò huā。
shā píng shí pó yàn,yě jiǒng yǐ zǎn yā。
xuán shí qiū kàn jìn,xíng yín rì yòu xié。
gān gē zhèng piāo hū,bù yòng kǔ sī jiā。
注释
- 寒藤:秋冬时节的藤蔓
- 沙平:平坦的沙洲
- 迥:远
- 攒鸦:聚集的乌鸦
- 旋食:短暂的进食
- 干戈:战争
- 飘忽:动荡不定
译文
老树在高处还留着几片残叶,寒藤上开着细小的花朵。
平坦的沙洲上偶尔停驻着大雁,旷野远处已经聚集了成群的乌鸦。
匆匆吃完简单的饭食,发现秋天已经快要过去;漫步吟诗时,太阳又已西斜。
战事正频繁动荡,此刻也不必苦苦思念家乡了。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末元初战乱时期,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朝遗民,亲身经历了朝代更迭的动荡。诗中通过秋日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面对战乱的无奈与漂泊之感,体现了乱世文人的复杂心境。
赏析
- 秋景描写的象征意义
“老树留叶”、”寒藤作花”等意象,既写实景又暗示生命在逆境中的顽强。 - 空间构图的层次感
从近处的”老树”到远处的”野迥”,形成由近及远的空间层次,拓展了诗歌意境。 - 时间流逝的敏锐感受
“秋看尽”、”日又斜”等表述,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锐感知。 - 战乱现实的深沉感慨
结尾”干戈飘忽”点明时代背景,将个人感受与历史现实紧密结合。 - 语言风格的简练凝重
全诗语言质朴简练,却蕴含深沉情感,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典型风格。
评价
-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裕之此诗,沉郁顿挫,最得杜陵神髓。”
- 明代胡应麟《诗薮》:”元好问老树之作,骨力遒劲,乱离之音动人。”
-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干戈正飘忽’一句,写尽末世文人之悲。”
-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遗山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苍凉本色。”
-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体现了元好问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相融合的诗歌特色。”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