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翟道中

元好问

长路伶俜里,羁怀苍莽中。
千山分晚照,万籁入秋风。
频见参旗缩,虚传朔幕空。
故园归未得,细问北来鸿。

拼音

cháng lù líng pīng lǐ,jī huái cāng mǎng zhōng。
qiān shān fēn wǎn zhào,wàn lài rù qiū fēng。
pín jiàn shēn qí suō,xū chuán shuò mù kōng。
gù yuán guī wèi dé,xì wèn běi lái hóng。

注释

  1. 阳翟:今河南禹州
  2. 伶俜:孤独的样子
  3. 羁怀:旅人的愁思
  4. 苍莽:广阔无边的样子
  5. 万籁:自然界各种声响
  6. 参旗:星宿名,代指金朝军队
  7. 朔幕:北方边塞的军营
  8. 北来鸿:从北方飞来的大雁

译文

漫长的道路上我独自前行,游子的愁思在苍茫天地间萦绕。
千山万岭分割着夕阳余晖,天地间的声响都融入了秋风。
屡屡看见金军的旗帜退缩,徒然听闻北方边塞已无守军。
故园至今仍无法归去,只能仔细询问北方飞来的鸿雁。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初期,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朝遗民流落河南。诗中描写了诗人途经阳翟(今河南禹州)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对故国沦亡的悲痛和思乡之情,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知识分子的普遍心境。

赏析

  1. 宏阔与细微的意境结合
    “千山晚照”的壮阔与”细问来鸿”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拓展了诗歌的情感空间。
  2. 视听交融的艺术表现
    “万籁入秋风”将听觉感受与季节特征巧妙结合,营造出萧瑟的秋日氛围。
  3. 历史现实的深刻反映
    “参旗缩”、”朔幕空”等句,真实记录了金军溃败、边防瓦解的历史场景。
  4. 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以”北来鸿”象征消息的传递,含蓄表达了对故国消息的关切。
  5. 语言风格的沉郁凝重
    全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体现了元好问乱世诗歌的典型风格。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字字血泪,最见亡国之痛。”
  2. 明代胡应麟《诗薮》:”‘千山分晚照’一联,气象雄浑而意绪悲凉,唐人格调。”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细问北来鸿’,含蓄不尽,最是遗山本色。”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沉郁顿挫,此篇尤见其史笔诗心。”
  5. 现代学者缪钺指出:”此诗将个人漂泊与国破家亡紧密结合,是研究金元之际文人心态的重要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