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登封张令西上

元好问

罢县人称屈,悠悠复此行。
渭城秋雁到,秦岭暮云平。
道路衣从典,风尘剑已鸣。
山西多侠客,莫说是书生。

拼音

bà xiàn rén chēng qū,yōu yōu fù cǐ xíng。
wèi chéng qiū yàn dào,qín lǐng mù yún píng。
dào lù yī cóng diǎn,fēng chén jiàn yǐ míng。
shān xī duō xiá kè,mò shuō shì shū shēng。

注释

  1. 登封张令:登封县县令张某
  2. 罢县:卸任县令职务
  3. 人称屈:人们为他感到委屈
  4. 渭城:今陕西咸阳,代指关中
  5. 秦岭:横贯陕西南部的山脉
  6. 衣从典:典当衣物筹措路费
  7. 剑已鸣:剑在匣中鸣响,喻壮志未酬
  8. 山西:太行山以西地区

译文

卸任县令之职,人们都为你感到委屈,如今你又要踏上这漫漫征程。
渭城的秋雁已经飞抵,秦岭的暮云低垂平展。
路途艰辛到需要典当衣物,风尘中宝剑已在匣中鸣响。
太行以西多有侠义之士,此去切莫再以书生自居。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末元初动荡时期,当时元好问友人张某从登封县令任上卸职西行。诗中既表达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也勉励其在乱世中要有侠客精神,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

赏析

  1. 深厚友情的真挚表达
    “人称屈”三字直抒对友人遭遇的愤懑,”悠悠”则写尽对其前路的牵挂。
  2. 壮阔意象的精心选择
    “渭城秋雁”、”秦岭暮云”等意象,既点明西行路线,又暗喻人生境遇的苍茫。
  3. 现实困境的真实写照
    “衣从典”生动展现了乱世士人的经济窘境,”剑已鸣”则暗示其不甘沉沦的壮志。
  4. 精神勉励的巧妙寄托
    尾联以山西侠客为喻,勉励友人要有侠义精神,在乱世中奋发有为。
  5. 语言风格的沉郁豪放
    全诗既有沉郁的抒情,又有豪放的勉励,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多元风格。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送别之作,此篇最见其肝胆相照之谊。”
  2. 明代胡应麟《诗薮》:”‘风尘剑已鸣’五字,写尽乱世士人之气骨。”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莫说是书生’,慷慨激昂,最是遗山本色。”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沉郁中自具豪气,此篇尤见其风骨。”
  5. 现代学者缪钺指出:”此诗生动反映了金元之际知识分子从文人向侠士的精神转变。”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