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僻人烟断,山深鸟语哗。
清溪鸣石齿,暖日长藤芽。
绿映高低树,红迷远近花。
林间见鸡犬,直拟是仙家。
拼音
dì pì rén yān duàn,shān shēn niǎo yǔ huá。
qīng xī míng shí chǐ,nuǎn rì zhǎng téng yá。
lǜ yìng gāo dī shù,hóng mí yuǎn jìn huā。
lín jiān jiàn jī quǎn,zhí nǐ shì xiān jiā。
注释
- 少室:嵩山少室山
- 南原:山南的平原
- 人烟断:人迹罕至
- 石齿:溪中突出的石块
- 藤芽:藤蔓的新芽
- 迷:使…迷乱
- 直拟:简直以为是
译文
地处偏远人迹罕至,山谷深处鸟鸣喧哗。
清澈的溪水流过石间发出清脆声响,温暖的阳光催发藤蔓新芽。
绿色映照着高高低低的树木,红色点缀着远远近近的野花。
林间偶然见到家养的鸡犬,简直让人以为来到了仙境人家。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末元初,元好问隐居河南期间游览嵩山少室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少室山南麓原野的幽静美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寄情山水的心态。
赏析
- 幽静意境的精心营造
“地僻”、”山深”开篇即勾勒出远离尘嚣的静谧氛围,为全诗奠定基调。 - 声色并茂的感官描写
“清溪鸣石齿”写其声,”绿映高低树”绘其色,多角度展现自然之美。 - 色彩对比的艺术运用
“绿”树与”红”花的鲜明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 虚实相生的巧妙构思
结尾由实景”鸡犬”联想到虚境”仙家”,拓展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 语言风格的清新自然
全诗语言平实质朴,却意境深远,体现了元好问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评价
-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清丽脱俗,最得山水真趣。”
- 明代胡应麟《诗薮》:”‘清溪鸣石齿’一句,已具王维辋川风味。”
-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直拟是仙家’,化俗为雅,最见遗山手段。”
-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韵远,此篇尤见其澄澹精致。”
-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体现了元好问将平凡景物诗化的艺术功力。”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