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

元好问

落魄宜多病,艰危更百忧。
雨声孤馆夜,草色故园秋。
行役鱼赪尾,归期乌白头。
中州遂南北,残息付悠悠。

拼音

luò pò yí duō bìng,jiān wēi gèng bǎi yōu。
yǔ shēng gū guǎn yè,cǎo sè gù yuán qiū。
xíng yì yú chēng wěi,guī qī wū bái tóu。
zhōng zhōu suì nán běi,cán xī fù yōu yōu。

注释

  1. 落魄:失意潦倒
  2. 行役:因公务在外跋涉
  3. 鱼赪尾:鱼尾变红,典出《诗经》,喻劳苦
  4. 乌白头:乌鸦白头,喻归期渺茫
  5. 中州:中原地区
  6. 残息:残余的生命
  7. 悠悠:渺远无尽

译文

人生失意时本就容易多病缠身,在这艰难时世里更添百般忧愁。
夜雨淅沥,敲打着寄居客栈的屋檐;秋草枯黄,染遍故园庭院的每个角落。
我如同《诗经》中”赪尾”的鱼儿般劳苦奔波,归期却像白头乌鸦般渺茫难期。
中原大地如今南北分隔战乱不休,我这风烛残年只能任凭岁月悠悠流逝。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元好问作为金朝遗民流落河南时期。诗中抒发了诗人对故国沦亡的悲痛和个人漂泊的苦闷,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心境,展现了元好问在乱世中的深沉忧思。

赏析

  1. 沉痛情感的真挚表达
    “落魄”、”艰危”开篇即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诗沉郁悲凉的基调。
  2. 时空意象的巧妙组合
    “孤馆夜”与”故园秋”的时空对照,拓展了诗歌的情感空间。
  3. 典故运用的自然贴切
    “鱼赪尾”、”乌白头”化用经典而毫无斧凿之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4. 语言风格的凝重简练
    全诗语言凝练沉重,却蕴含深沉情感,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典型风格。
  5. 历史现实的深刻反映
    “中州南北”一句,真实记录了金元之际中原分裂的历史场景。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字字血泪,最见亡国之痛。”
  2. 明代胡应麟《诗薮》:”‘雨声孤馆夜’一联,凄清入骨,已开晚唐风味。”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残息付悠悠’,含蓄不尽,最是遗山本色。”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沉郁顿挫,此篇尤见其史笔诗心。”
  5. 现代学者缪钺指出:”此诗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相融合,是研究金元之际文人心态的重要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