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新居

元好问

地古村墟迥,川回县郭斜。
蒲池馀老节,菊水引新芽。
卜筑欣成趣,归耕觉有涯。
迎门顾儿女,今日是山家。

拼音

dì gǔ cūn xū jiǒng,chuān huí xiàn guǒ xié。
pú chí yú lǎo jié,jú shuǐ yǐn xīn yá。
bǔ zhù xīn chéng qù,guī gēng jué yǒu yá。
yíng mén gù ér nǚ,jīn rì shì shān jiā。

注释

  1. 长寿:地名,今属陕西
  2. 仲经:元好问友人
  3. 村墟:村落
  4. 迥:远
  5. 川回:河流蜿蜒
  6. 县郭:县城
  7. 蒲池:长满蒲草的池塘
  8. 老节:老蒲的茎节
  9. 菊水:传说中饮之可长寿的河水
  10. 卜筑:择地建屋

译文

古老的村落远离尘嚣,蜿蜒的河流绕过斜卧的县城。
池塘里的老蒲还留着往日的茎节,菊水边已冒出新的嫩芽。
择地建屋的乐趣让我欣喜,归隐耕读的生活方觉人生有涯。
望着门前嬉戏的儿女,今日我们终于成了真正的山野人家。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元好问与友人仲经在陕西长寿县新建居所时。诗中描写了新居环境,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寻求精神慰藉的普遍心态。

赏析

  1. 隐逸情怀的真挚表达
    “村墟迥”、”川回”等意象,营造出远离尘嚣的隐逸氛围。
  2. 新旧对比的巧妙构思
    “老节”与”新芽”的对照,既写实景又暗喻生命的新旧交替。
  3. 生活情趣的细腻刻画
    “卜筑欣成趣”、”迎门顾儿女”等句,展现了隐居生活的朴实乐趣。
  4. 语言风格的清新自然
    全诗语言平实质朴,却意境深远,体现了元好问晚年诗歌的特色。
  5. 情感递进的层次分明
    从环境描写到生活感受,再到家庭温馨,情感层层深入。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淡而有味,最见其隐逸之趣。”
  2. 明代胡应麟《诗薮》:”‘蒲池馀老节’一联,已具王孟田园风味。”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今日是山家’,朴实无华而感人至深。”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晚年诗愈简愈妙,此篇尤见其真性情。”
  5.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体现了元好问将日常生活诗化的艺术功力。”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