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日砧声急,重云雁影深。
风霜侵晚节,天地入归心。
零落沟中断,酸嘶爨下音。
五年朝与夕,清血几沾襟。
拼音
duǎn rì zhēn shēng jí,zhòng yún yàn yǐng shēn。
fēng shuāng qīn wǎn jié,tiān dì rù guī xīn。
líng luò gōu zhōng duàn,suān sī cuàn xià yīn。
wǔ nián zhāo yǔ xī,qīng xuè jǐ zhān jīn。
注释
- 短日:冬季昼短夜长
- 砧声:捣衣声
- 晚节:晚年
- 归心:思归之心
- 沟中断:沟壑中断裂的枯木
- 酸嘶:悲鸣声
- 爨下音:灶下烧柴的声音
- 清血:血泪
译文
冬日里捣衣声格外急促,厚重的云层中雁影愈显深沉。
风霜侵蚀着我的晚年岁月,天地万物都勾起我的归思。
如同沟壑中断裂的枯木,又似灶下柴火的悲鸣。
五年来朝朝暮暮,不知多少血泪沾湿了衣襟。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第五年(约1239年),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朝遗民被羁押在山东聊城。诗中通过冬日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羁旅的悲苦,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心境。
赏析
- 冬日意象的深刻寓意
“短日”、”重云”等意象,既写实景又象征诗人黯淡的心境。 - 多重比喻的艺术运用
以”沟中断”喻自身零落,以”爨下音”喻内心悲鸣,形象深刻。 - 时空跨度的巧妙处理
“五年朝与夕”将时间跨度融入瞬间感受,增强情感张力。 - 语言风格的沉郁凝重
全诗语言凝练沉重,字字血泪,体现了元好问遗民诗的典型风格。 - 家国情怀的真挚表达
“天地入归心”等句,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无尽思念。
评价
-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字字血泪,最见亡国之痛。”
- 明代胡应麟《诗薮》:”‘风霜侵晚节’一联,沉郁顿挫,已具老杜风骨。”
-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清血几沾襟’,悲慨淋漓,最是遗山本色。”
-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血性。”
- 现代学者缪钺指出:”此诗将个人遭遇与时代悲剧完美融合,是遗民诗的典范之作。”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