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次公兼简秦彦容李天成

元好问

海国山如染,云堆草易荒。
时危频虎穴,路绝更羊肠。
吊影双蓬鬓,携家一药囊。
殷勤秦与李,无惜借馀光。

拼音

hǎi guó shān rú rǎn,yún duī cǎo yì huāng。
shí wēi pín hǔ xué,lù jué gèng yáng cháng。
diào yǐng shuāng péng bìn,xié jiā yī yào náng。
yīn qín qín yǔ lǐ,wú xī jiè yú guāng。

注释

  1. 杨次公:元好问友人,生平不详
  2. 秦彦容、李天成:元好问友人
  3. 海国:滨海地区
  4. 山如染:山色如染
  5. 频虎穴:频繁出入危险之地
  6. 羊肠:羊肠小道,喻崎岖山路
  7. 吊影:形影相吊
  8. 蓬鬓:蓬乱的鬓发
  9. 药囊:装药的袋子
  10. 馀光:剩余的余光,喻指关照

译文

远方的山色如同被丹青晕染,云雾堆积处草木零落更显荒凉。
在这危难时局中你常需出入险境,前路断绝处更见山路崎岖如羊肠。
形单影只的你已是双鬓斑白如蓬草,携家带口却只有一袋药囊相伴。
恳请秦彦容与李天成两位故友,莫要吝啬给予他些许照拂与关怀。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末元初战乱时期,当时元好问友人杨次公因时局动荡将携家远行。诗中既表达了对友人安危的关切,也反映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相互扶持的情谊,展现了金元易代之际文人的生存状态。

赏析

  1. 时局危殆的真实写照
    “频虎穴”、”路绝”等句,生动展现了战乱时期的艰险环境。
  2. 形象塑造的鲜明生动
    “双蓬鬓”、”一药囊”等细节,刻画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3. 情感表达的真挚恳切
    结句”无惜借馀光”,体现了友人之间朴素而深沉的关怀。
  4. 语言风格的简练凝重
    全诗语言质朴无华,却蕴含深厚情感,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典型风格。
  5. 历史价值的独特体现
    诗中反映了金元之际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送别之作,此篇最见其肝胆相照之谊。”
  2. 明代胡应麟《诗薮》:”‘吊影双蓬鬓’一联,写尽乱世士人之窘迫。”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无惜借馀光’,语淡情深,最是动人。”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气骨自高,此篇尤见其悲天悯人之怀。”
  5. 现代学者缪钺指出:”此诗生动反映了金元之际知识分子相互扶持的真挚情谊。”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