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兵犹满,天涯岁又新。
龙移失鱼鳖,日食斗麒麟。
草棘荒山雪,烟花故国春。
聊城今夜月,愁绝未归人。
拼音
hǎi nèi bīng yóu mǎn,tiān yá suì yòu xīn。
lóng yí shī yú biē,rì shí dòu qí lín。
cǎo jí huāng shān xuě,yān huā gù guó chūn。
liáo chéng jīn yè yuè,chóu jué wèi guī rén。
注释
- 海内:全国
- 兵犹满:战事仍未平息
- 龙移:指金朝灭亡
- 鱼鳖:喻指百姓
- 日食:天象异常
- 斗麒麟:星象混乱
- 草棘:杂草荆棘
- 烟花:春日美景
- 聊城:今山东聊城
- 未归人:指诗人自己
译文
四海之内战火仍未平息,天涯漂泊又迎来新的一年。
真龙移位致使鱼鳖失所,天象异常日月与麒麟相斗。
荒山被杂草荆棘和积雪覆盖,故国应已迎来烟花三月的春天。
聊城今夜这轮明月啊,让我这有家难归之人愁肠寸断。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第二年(1235年)正月,当时元好问被羁押在山东聊城。诗中抒发了诗人对故国沦亡的悲痛和羁旅思乡的愁绪,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心境,展现了元好问在乱世中的深沉忧思。
赏析
- 时空对比的强烈效果
“荒山雪”与”故国春”的对比,凸显了诗人与故国的空间阻隔和情感联结。 - 天象描写的深刻寓意
“龙移”、”日食”等天象描写,既写实又象征王朝更迭的混乱局面。 - 情感表达的层次递进
从天下大势到个人处境,情感由广及深,最后聚焦于”愁绝”的强烈抒发。 - 意象选择的精准凝练
“聊城月”作为情感的凝聚点,将无边愁绪具象化,感人至深。 - 语言风格的沉郁顿挫
全诗语言凝练沉重,音调铿锵,体现了元好问遗民诗的典型风格。
评价
-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字字血泪,最见亡国之痛。”
- 明代胡应麟《诗薮》:”‘草棘荒山雪’一联,写尽遗民之悲,已具老杜沉郁之风。”
-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愁绝未归人’,悲慨淋漓,最是遗山本色。”
-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血性。”
-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将个人命运与历史变迁相融合,是遗民诗的典范之作。”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