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庄中秋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裌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拼音

qiǎng fàn rì yú shòu,jiá yī qiū yǐ hán。
ér tóng màn xiāng yì,xíng lù qǐ zhī nán。
lù qì rù máo wū,xī shēng xuān shí tān。
shān zhōng yè lái yuè,dào xiǎo bù céng kàn。

注释

  1. 倪庄:地名,具体不详
  2. 己亥:指1239年
  3. 强饭:勉强进食
  4. 裌衣:夹衣
  5. 漫:徒然
  6. 行路:指旅途艰辛
  7. 喧:喧闹
  8. 到晓:直到天亮

译文

勉强进食却日渐消瘦,穿着夹衣已抵不住秋寒。
孩子们徒然思念着我,哪知道旅途的艰难。
夜露的寒气渗入茅屋,溪水在石滩上喧闹奔流。
山中的明月悄然升起,直到天明我都不曾抬头观看。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第六年(1239年)中秋,当时元好问流落河南一带。诗中通过对中秋夜凄凉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和羁旅漂泊的愁苦,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

赏析

  1. 生活细节的真实刻画
    “强饭”、”裌衣”等细节,生动展现了诗人生活的窘迫和身体的衰弱。
  2. 情感对比的强烈效果
    “儿童忆”的天真与”行路难”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露气”、”溪声”等环境描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4. 结尾留白的艺术处理
    “不曾看”的结尾,含蓄深沉,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5. 语言风格的质朴深沉
    全诗语言平实质朴,却蕴含深沉情感,体现了元好问晚年诗歌的特色。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语淡情深,最见其骨肉之情。”
  2. 明代胡应麟《诗薮》:”‘山中夜来月’二句,含蓄不尽,已得唐人三昧。”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到晓不曾看’,悲凉入骨,最是遗山本色。”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韵远,此篇尤见其真性情。”
  5.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通过生活细节展现乱世文人生存状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