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涸沙仍湿,霜馀草更幽。
烟光藏落景,山骨露清秋。
坐食知何益,行吟只自愁。
随阳见鸿雁,三叹惜淹留。
拼音
shuǐ hé shā réng shī,shuāng yú cǎo gèng yōu。
yān guāng cáng luò jǐng,shān gǔ lù qīng qiū。
zuò shí zhī hé yì,xíng yín zhǐ zì chóu。
suí yáng jiàn hóng yàn,sān tàn xī yān liú。
注释
- 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 王村:地名,具体不详
- 水涸:河水干涸
- 霜馀:霜后
- 烟光:暮色
- 落景:落日
- 山骨:山的轮廓
- 随阳:追随阳光(指鸿雁南飞)
- 淹留:滞留
译文
河水退去后,湿润的沙地依然留存着水痕;寒霜过后,野草更显得幽深寂寥。
暮霭沉沉,将落日余晖渐渐隐去;山峦嶙峋,在清冷的秋色中显露轮廓。
整日闲坐进食,不知有何意义;漫步低吟,徒增心中愁绪。
抬头望见追随暖阳南飞的鸿雁,不禁再三叹息——为何我仍在此滞留蹉跎。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初期(约1235年),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朝遗民流落河南。诗中通过秋日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羁旅漂泊的愁苦,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心境。
赏析
- 秋景描写的细腻入微
“水涸沙仍湿”、”霜馀草更幽”等句,精准捕捉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 情感抒发的层层递进
从景物描写到”自愁”的感慨,再到”三叹”的强烈抒发,情感逐步深化。 -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随阳”的鸿雁与”淹留”的诗人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语言风格的简练凝重
全诗语言凝练沉重,却蕴含深沉情感,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典型风格。 - 历史背景的深刻反映
诗中隐含着对故国沦亡的悲痛,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评价
-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字字血泪,最见亡国之痛。”
- 明代胡应麟《诗薮》:”‘山骨露清秋’五字,写景入神,已具老杜风骨。”
-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三叹惜淹留’,悲慨淋漓,最是遗山本色。”
-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血性。”
- 现代学者缪钺指出:”此诗将个人命运与历史变迁相融合,是遗民诗的典范之作。”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