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四日往关南

元好问

行路见新月,独行还独谣。
劳生尘衮衮,晚色鬓萧萧。
野旷无遗穗,林疏有堕樵。
回头麦山岭,更觉马蹄遥。

拼音

xíng lù jiàn xīn yuè,dú xíng hái dú yáo。
láo shēng chén gǔn gǔn,wǎn sè bìn xiāo xiāo。
yě kuàng wú yí suì,lín shū yǒu duò qiáo。
huí tóu mài shān lǐng,gèng jué mǎ tí yáo。

注释

  1. 关南:地名,具体不详
  2. 独谣:独自吟唱
  3. 劳生:劳苦的生活
  4. 尘衮衮:尘土飞扬的样子
  5. 鬓萧萧:鬓发稀疏的样子
  6. 遗穗:遗留的谷穗
  7. 堕樵:掉落的柴薪
  8. 麦山岭:地名,具体不详

译文

旅途上望见一弯新月,独自前行又独自吟唱。
劳碌的人生路上尘土飞扬,暮色中我的鬓发已日渐稀疏。
空旷的田野里找不到遗留的谷穗,稀疏的树林间散落着零星的柴薪。
回头望向麦山岭的方向,更觉得马蹄声渐行渐远。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初期(约1235年),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朝遗民流落河南。诗中通过羁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劳苦的感慨和漂泊无依的愁绪,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心境。

赏析

  1. 孤独意境的深刻营造
    “独行”、”独谣”的重复使用,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
  2. 细节描写的生动传神
    “尘衮衮”、”鬓萧萧”等叠词,生动刻画了诗人的形象和处境。
  3. 景物描写的象征意义
    “无遗穗”、”有堕樵”等景象,暗喻了战乱后的荒凉和诗人的落寞。
  4. 时空转换的自然流畅
    从”见新月”到”回头望”,时空转换自然,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5. 语言风格的简练凝重
    全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典型风格。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语淡情深,最见其羁旅之愁。”
  2. 明代胡应麟《诗薮》:”‘野旷无遗穗’一联,写尽乱世荒凉,已具史诗气象。”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更觉马蹄遥’,含蓄不尽,最是遗山本色。”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真性情。”
  5.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是研究金元之际文人心态的重要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