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仲梁

元好问

林影兼秋薄,云阴带晚凉。
石潭鱼近藻,沙渚雁留霜。
笑语无长路,登临岂异乡。
一尊堪共醉,惜不是重阳。

拼音

lín yǐng jiān qiū bó,yún yīn dài wǎn liáng。
shí tán yú jìn zǎo,shā zhǔ yàn liú shuāng。
xiào yǔ wú cháng lù,dēng lín qǐ yì xiāng。
yī zūn kān gòng zuì,xī bù shì chóng yáng。

注释

  1. 仲梁:元好问友人,生平不详
  2. 秋薄:秋色淡薄
  3. 云阴:云层阴影
  4. 沙渚:水中小洲
  5. 留霜:带着霜气
  6. 无长路:不必长途跋涉
  7. 登临:登高望远
  8. 一尊:一杯酒
  9. 重阳:重阳节

译文

林间光影交织着淡淡的秋色,云层阴影带来傍晚的凉意。
石潭中的鱼儿靠近水藻游动,沙洲上的大雁羽毛沾着寒霜。
我们谈笑风生不必远行,登高望远此处又何异故乡。
这一杯美酒正可共醉,只可惜不是重阳佳节时。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末元初,是元好问与友人仲梁的唱和之作。诗中描写了秋日与友人共游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文人寻求精神慰藉的心态。

赏析

  1. 秋景描写的细腻入微
    “林影”、”云阴”等意象,生动展现了秋日的萧瑟与清凉。
  2. 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
    “鱼近藻”的动态与”雁留霜”的静态,构成和谐的画面。
  3. 情感表达的层次分明
    从景物描写到”共醉”的欢愉,再到”惜非重阳”的感慨,情感自然流转。
  4. 语言风格的清新自然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清远,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艺术特色。
  5. 友情怀念的真挚表达
    “笑语”、”共醉”等句,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清丽自然,最见其闲适之趣。”
  2. 明代胡应麟《诗薮》:”‘石潭鱼近藻’一联,写景入微,已具王孟风味。”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惜不是重阳’,含蓄不尽,最是动人。”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韵远,此篇尤见其真性情。”
  5.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展现了乱世中难得的闲适时刻,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