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事本无取,老谋何所成?
人皆传已死,吾亦厌馀生。
潦倒封侯骨,淹留混俗情。
百年堪一笑,辛苦惜虚名。
拼音
zhuàng shì běn wú qǔ,lǎo móu hé suǒ chéng?
rén jiē chuán yǐ sǐ,wú yì yàn yú shēng。
liáo dǎo fēng hóu gǔ,yān liú hùn sú qíng。
bǎi nián kān yī xiào,xīn kǔ xī xū míng。
注释
- 壮事:年轻时的抱负
- 老谋:年老的谋划
- 馀生:剩余的寿命
- 封侯骨:指有建功立业才能的人
- 淹留:滞留
- 混俗:混迹于世俗
- 百年:一生
- 虚名:空虚的名声
译文
年轻时的抱负本就无所成就,如今年老的谋划又能有何作为?
众人都传言我已死去,我自己也厌倦了这残存的性命。
我这本该封侯的骨相如今潦倒不堪,滞留尘世只能混迹于世俗之情。
百年人生不过堪堪一笑,何必为虚名辛苦经营。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初期(约1235年),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朝遗民流落河南。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壮志未酬的苦闷和对虚名的否定,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精神困境。
赏析
- 人生反思的深刻透彻
开篇即以”壮事无取”、”老谋无成”的强烈对比,直指人生价值的失落。 - 情感表达的强烈反差
“传已死”与”厌馀生”的对应,凸显了诗人极度的苦闷与绝望。 - 自我解嘲的艺术处理
“封侯骨”与”混俗情”的对比,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 - 语言风格的沉郁顿挫
全诗语言凝重有力,情感跌宕起伏,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典型风格。 - 历史价值的独特体现
诗中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
评价
-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字字血泪,最见其亡国之痛。”
- 明代胡应麟《诗薮》:”‘百年堪一笑’五字,写尽人生虚幻,已具老庄境界。”
-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辛苦惜虚名’,悲慨淋漓,最是遗山本色。”
-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血性。”
- 现代学者缪钺指出:”此诗展现了元好问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是研究金元之际文人思想的重要文本。”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