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冀文明秀山行

元好问

暮景披横幅,山间二老同。
云如愁戍苦,雪亦笑诗穷。
古木冻欲折,断崖行复通。
从今胡谷梦,时到水声中。

拼音

mù jǐng pī héng fú,shān jiān èr lǎo tóng。
yún rú chóu shù kǔ,xuě yì xiào shī qióng。
gǔ mù dòng yù zhé,duàn yá xíng fù tōng。
cóng jīn hú gǔ mèng,shí dào shuǐ shēng zhōng。

注释

  1. 冀文明:元好问友人,生平不详
  2. 横幅:展开的画卷
  3. 二老:指诗人与友人
  4. 愁戍:为戍边而忧愁
  5. 诗穷:作诗的困境
  6. 冻欲折:冻得几乎折断
  7. 行复通:行走又见通路
  8. 胡谷:地名,具体不详
  9. 水声:指梦中听到的水声

译文

暮色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我与老友并肩行走在山间小径。
缭绕的云雾仿佛在为边关戍卒的艰辛而忧愁,皑皑白雪也在嘲笑我诗思的枯竭。
古老的树木在严寒中几乎要被冻断,看似阻断前路的悬崖峭壁走着走着却又豁然开朗。
从今往后,那胡谷的美景将时常入我梦境,伴着潺潺流水声萦绕心头。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初期(约1235年),当时元好问与友人冀文明同游秀山。诗中既描写了冬日山行的艰辛,也表达了与友人同游的乐趣,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寄情山水的心态。

赏析

  1. 山水画卷的生动展现
    “暮景披横幅”开篇即将山水比作画卷,意境开阔。
  2. 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
    “云愁”、”雪笑”的拟人描写,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
  3. 行旅艰辛的真实写照
    “古木冻欲折”、”断崖行复通”等句,生动展现了冬日山行的艰难。
  4. 情感表达的含蓄深沉
    结句”时到水声中”,含蓄表达了诗人对山水之乐的向往。
  5. 语言风格的清新自然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清远,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艺术特色。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清新自然,最见其山水之趣。”
  2. 明代胡应麟《诗薮》:”‘云如愁戍苦’一联,写景入神,已具盛唐风味。”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时到水声中’,含蓄不尽,最是遗山本色。”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韵远,此篇尤见其真性情。”
  5.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展现了乱世中难得的闲适时刻,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