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并州雁,清汾照旅群。
一声惊晚笛,数点入秋云。
灭没楼中见,哀劳枕畔闻。
南来还北去,无计得随君。
拼音
bā yuè bīng zhōu yàn,qīng fén zhào lǚ qún。
yī shēng jīng wǎn dí,shǔ diǎn rù qiū yún。
miè mò lóu zhōng jiàn,āi láo zhěn pàn wén。
nán lái huán běi qù,wú jì dé suí jūn。
注释
- 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
- 清汾:清澈的汾河
- 旅群:结队迁徙的雁群
- 灭没:时隐时现
- 哀劳:哀鸣声
- 枕畔:枕边
- 无计:没有办法
译文
八月的并州,大雁开始南飞,清澈的汾河映照着迁徙的雁群。
一声晚笛惊动了雁阵,几只大雁隐入秋日的云层。
从楼阁中望见它们时隐时现的身影,在枕边听到它们疲惫的哀鸣。
它们南来又将北往,我却无法跟随它们自由飞翔。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时期(约1235年),当时元好问流寓山西三乡。诗中通过对雁群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羁旅生活的无奈,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心境。
赏析
- 雁群意象的深刻寓意
南来北往的雁群,象征着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 视听描写的生动传神
“惊晚笛”、”入秋云”等句,生动展现了雁群迁徙的场景。 - 情感表达的含蓄深沉
“无计得随君”的感慨,含蓄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 - 语言风格的简练凝重
全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典型风格。 - 历史背景的真实反映
诗中隐含着对故国的思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评价
-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语短情长,最见其羁旅之思。”
- 明代胡应麟《诗薮》:”‘一声惊晚笛’一联,写景入神,已具盛唐风味。”
-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无计得随君’,含蓄不尽,最是动人。”
-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真性情。”
-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通过雁群意象展现了遗民文人的精神困境,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