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水晓光动,灞桥诗境同。
冲寒骑瘦马,认影识衰翁。
长路风声里,孤城雪意中。
回头歌笑处,凄绝意何穷。
拼音
hū shuǐ xiǎo guāng dòng,bà qiáo shī jìng tóng。
chōng hán qí shòu mǎ,rèn yǐng shí shuāi wēng。
cháng lù fēng shēng lǐ,gū chéng xuě yì zhōng。
huí tóu gē xiào chù,qī jué yì hé qióng。
注释
- 甲寅:指1254年
- 镇阳:今河北正定
- 宰鲁伯:元好问友人,生平不详
- 滹水:滹沱河
- 灞桥:长安灞桥,代指离别之地
- 冲寒:冒着严寒
- 衰翁:衰老的人,诗人自指
- 歌笑处:指昔日欢聚之地
译文
滹沱河上晨光微动,此情此景与灞桥送别一般无二。
冒着严寒骑着瘦马前行,从倒影中认出自己已是衰朽老翁。
漫漫长路唯有寒风相伴,孤城内外尽是雪意茫茫。
回首当年欢歌笑语的所在,凄怆之情真是无穷无尽。
背景
此诗作于蒙古统治时期(1254年),当时元好问已六十五岁,从镇阳出发远行。诗中抒发了诗人晚年的羁旅愁绪和对往昔的怀念,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心境,展现了元好问晚年诗歌的深沉风格。
赏析
- 时空意象的巧妙并置
“滹水”与”灞桥”的联想,将眼前景与历史典故自然融合。 - 自我形象的生动刻画
“骑瘦马”、”识衰翁”等句,真实展现了诗人晚年的形象。 - 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风声”、”雪意”等意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凄凉。 - 今昔对比的强烈效果
“歌笑处”与”凄绝意”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语言风格的沉郁凝重
全诗语言凝练沉重,情感深沉,体现了元好问晚年诗歌的特色。
评价
-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字字血泪,最见其晚景之悲。”
- 明代胡应麟《诗薮》:”‘冲寒骑瘦马’一联,写尽老境凄凉,已具老杜风骨。”
-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凄绝意何穷’,悲慨淋漓,最是遗山本色。”
-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晚年诗愈老愈工,此篇尤见其血性。”
- 现代学者缪钺指出:”此诗展现了遗民文人晚年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