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静鸟声乐,山低雁影遥。
野阴时滉朗,冷雨只飘萧。
涉远心先倦,冲寒酒易消。
红尘忘南北,渺渺见长桥。
拼音
cūn jìng niǎo shēng yuè,shān dī yàn yǐng yáo。
yě yīn shí huàng lǎng,lěng yǔ zhǐ piāo xiāo。
shè yuǎn xīn xiān juàn,chōng hán jiǔ yì xiāo。
hóng chén wàng nán běi,miǎo miǎo jiàn cháng qiáo。
注释
- 乙卯:指1255年
- 镇州:今河北正定
- 滉朗:忽明忽暗
- 飘萧:飘零萧瑟
- 涉远:远行
- 冲寒:冒着严寒
- 红尘:尘世
- 渺渺:遥远的样子
译文
村落静谧鸟儿欢快啼鸣,山势低平雁影飞向远方。
原野上的阴云时而散开透亮,寒冷的雨丝只是飘零萧瑟。
远行未及半途心已疲倦,冒着严寒饮酒也难以驱散寒意。
在这尘世中已忘却南北方向,只见远方渺渺长桥横跨。
背景
此诗作于蒙古统治时期(1255年),当时元好问已六十六岁,前往镇州途中。诗中描写了冬日旅途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晚年的羁旅愁绪和对尘世的超脱,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心境。
赏析
- 动静结合的巧妙构思
“鸟声乐”的动与”村静”的静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 情感变化的自然流露
从”心先倦”的疲惫到”忘南北”的超脱,情感流转自然真切。 - 意象选择的精准凝练
“冷雨”、”长桥”等意象,既写实景又蕴含深沉情感。 - 语言风格的简淡自然
全诗语言平实质朴,却意境深远,体现了元好问晚年诗歌的特色。 - 超脱情怀的含蓄表达
“红尘忘南北”一句,含蓄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疏离感。
评价
-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语淡意远,最见其晚岁胸襟。”
- 明代胡应麟《诗薮》:”‘野阴时滉朗’一联,写景入微,已具王孟风味。”
-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渺渺见长桥’,含蓄不尽,最是遗山本色。”
-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晚年诗愈简愈妙,此篇尤见其真性情。”
-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展现了遗民文人晚年的精神境界,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