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转川涂阔,天低雨气昏。
绵山连汉垒,汾水入并门。
来往频鞍马,登临负酒樽。
联诗强一笑,凄绝恐销魂。
拼音
lù zhuǎn chuān tú kuò,tiān dī yǔ qì hūn。
mián shān lián hàn lěi,fén shuǐ rù bìng mén。(yáo)
lái wǎng pín ān mǎ,dēng lín fù jiǔ zūn。
lián shī qiǎng yī xiào,qī jué kǒng xiāo hún。(yuán)
注释
- 姚公茂:元好问友人,生平不详
- 徐沟:今山西清徐
- 联句:多人合作作诗
- 川涂:道路
- 汉垒:汉代营垒遗迹
- 并门:并州城门
- 负酒樽:未能携酒
- 销魂:极度悲伤
译文
道路转折处视野忽然开阔,天幕低垂雨雾迷蒙。
绵延的山脉连接着汉代营垒遗迹,汾河水奔流汇入并州城门。(姚公茂作)
往来的旅人频繁催动鞍马,想要登高望远却遗憾未能携带酒樽。
我们联句赋诗勉强一笑,内心凄楚几乎要魂销魄散。(元好问作)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时期(约1240年),当时元好问与友人姚公茂同行于山西徐沟道中。诗中既描写了旅途中的景色,也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强颜欢笑的悲凉心境,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精神困境。
赏析
- 联句形式的独特表现
由姚、元二人分别完成前后联,展现了友人间的诗歌唱和情趣。 - 景物描写的层次分明
从”路转”到”天低”,从”绵山”到”汾水”,空间转换自然流畅。 - 情感表达的强烈对比
“强一笑”与”恐销魂”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内心悲凉。 - 历史意象的巧妙运用
“汉垒”、”并门”等历史意象,含蓄表达了对往昔的追怀。 - 语言风格的沉郁凝重
全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典型风格。
评价
-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语短情长,最见其联句之妙。”
- 明代胡应麟《诗薮》:”‘联诗强一笑’一联,写尽乱世文人之悲,已具史诗气象。”
-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凄绝恐销魂’,悲慨淋漓,最是遗山本色。”
-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真性情。”
-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联句诗展现了金元之际文人唱和的特殊形态,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