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道中怀山中幽居

元好问

技拙违时用,年饥与食谋。
江山贫士叹,日月贾胡留。
楚客频招隐,文园故倦游。
衡门足幽事,还我北窗秋。

拼音

jì zhuō wéi shí yòng,nián jī yǔ shí móu。
jiāng shān pín shì tàn,rì yuè jiǎ hú liú。
chǔ kè pín zhāo yǐn,wén yuán gù juàn yóu。
héng mén zú yōu shì,huán wǒ běi chuāng qiū。

注释

  1. 方城:今河南方城
  2. 违时用:不合时宜
  3. 与食谋:为生计奔波
  4. 贾胡:商人
  5. 楚客:指隐士
  6. 文园:指司马相如,代指文人
  7. 倦游:厌倦仕途
  8. 衡门:简陋的房屋
  9. 北窗:代指隐士居所

译文

我才疏学拙,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又逢荒年饥馑,终日只为温饱奔忙。
面对壮丽山河,我这贫寒之士只能空自叹息;日月如梭,却只有那些商贾在此流连忘返。
楚地的隐士们频频向我招手,劝我归隐山林;我就像当年厌倦宦游的司马相如,早已疲惫不堪。
那简陋的柴门之内,自有幽居的无穷乐趣;让我回到北窗之下,重享那清秋时节的闲适时光吧。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初期(约1235年),当时元好问流落河南方城。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心态,展现了元好问作为文人的精神追求。

赏析

  1. 现实困境的真实写照
    “年饥与食谋”、”贫士叹”等句,真实反映了诗人生活的窘迫。
  2. 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
    “文园倦游”的典故,含蓄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
  3. 隐逸情怀的真挚表达
    “衡门足幽事”、”北窗秋”等句,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4. 语言风格的简练凝重
    全诗语言凝练沉重,情感深沉,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典型风格。
  5. 历史价值的独特体现
    诗中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字字血泪,最见其亡国之痛。”
  2. 明代胡应麟《诗薮》:”‘江山贫士叹’一联,写尽乱世文人之悲,已具史诗气象。”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还我北窗秋’,悲慨淋漓,最是遗山本色。”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血性。”
  5. 现代学者缪钺指出:”此诗展现了元好问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是研究金元之际文人思想的重要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