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栖云道院

元好问

方外复方外,翛然心迹清。
开窗纳山影,推枕得溪声。
川路远谁到,石田平可耕。
霜林不嫌客,留看锦峥嵘。

拼音

fāng wài fù fāng wài,xiāo rán xīn jì qīng。
kāi chuāng nà shān yǐng,tuī zhěn dé xī shēng。
chuān lù yuǎn shuí dào,shí tián píng kě gēng。
shuāng lín bù xián kè,liú kàn jǐn zhēng róng。

注释

  1. 阳泉:今山西阳泉
  2. 栖云道院:道观名
  3. 方外:世俗之外
  4. 翛然:无拘无束的样子
  5. 心迹:内心
  6. 川路:山路
  7. 石田:贫瘠的田地
  8. 锦峥嵘:形容霜林绚烂

译文

远离尘嚣又入方外之境,无拘无束内心一片澄明。
推开窗户将山影迎入室内,倚靠枕畔便听得溪水潺潺。
蜿蜒的山路少有来客,贫瘠的田地尚可耕种。
经霜的树林不嫌弃我这过客,留我欣赏它绚烂多彩的姿容。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时期(约1240年),当时元好问游历山西阳泉栖云道院。诗中描写了道院的清幽环境和诗人的闲适心境,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寻求精神寄托的普遍心态。

赏析

  1. 隐逸情怀的真挚表达
    “方外复方外”的开篇,直抒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2. 感官体验的细腻描写
    “纳山影”、”得溪声”等句,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交融。
  3. 生活情趣的自然流露
    “石田可耕”的描写,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认同。
  4. 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
    “霜林不嫌客”的拟人,赋予自然以人情味,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5. 语言风格的清新自然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清远,体现了元好问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清丽脱俗,最见其隐逸之趣。”
  2. 明代胡应麟《诗薮》:”‘开窗纳山影’一联,写景入神,已具王维风味。”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留看锦峥嵘’,含蓄不尽,最是遗山本色。”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韵远,此篇尤见其真性情。”
  5.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展现了乱世中难得的宁静时刻,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