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除夜

元好问

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燃。
已恨太官余曲饼,争教汉水入胶船?
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
甲子两周今日尽,空将衰泪洒吴天。

拼音

àn zhōng rén shì hū tuī qiān,zuò shǒu hán huī wàng fù rán。
yǐ hèn tài guān yú qū bǐng,zhēng jiào hàn shuǐ rù jiāo chuán?
shén gōng shèng dé sān qiān dú,dà dìng míng chāng wǔ shí nián。
jiǎ zǐ liǎng zhōu jīn rì jìn,kōng jiāng shuāi lèi sǎ wú tiān。

注释

  1. 甲午:指1234年,金朝灭亡之年
  2. 除夜:除夕夜
  3. 推迁:变迁
  4. 寒灰:冷却的灰烬
  5. 太官:朝廷官员
  6. 曲饼:酒曲
  7. 汉水入胶船:典出《尚书》,喻国家覆亡
  8. 大定、明昌:金世宗、金章宗年号,指金朝盛世
  9. 甲子两周:120年
  10. 吴天:南方的天空

译文

世事在不知不觉中骤然变迁,我守着冰冷的灰烬盼望它能重新燃起。
早已怨恨那些官员只知囤积酒曲,又怎能阻止汉水涌入胶船(喻国家覆亡)?
记载神功圣德的文书堆积如山,大定明昌的盛世延续了五十年。
两个甲子的轮回今日终结,我只能将衰朽的泪水洒向江南的天空。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的甲午年(1234年)除夕夜,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朝遗民被羁押在山东聊城。诗中抒发了诗人对金朝灭亡的悲痛和对往昔盛世的追忆,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亡国之痛,展现了元好问深沉的历史感慨。

赏析

  1. 亡国之痛的深刻表达
    “寒灰望复燃”、”汉水入胶船”等意象,深刻表现了诗人对金朝灭亡的悲痛。
  2. 历史对比的强烈效果
    “大定明昌五十年”的盛世与”甲子两周今日尽”的灭亡形成强烈反差。
  3. 典故运用的贴切自然
    “汉水入胶船”的典故,含蓄而深刻地喻指金朝的覆亡。
  4. 语言风格的沉郁悲怆
    全诗语言凝重悲凉,情感深沉,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典型风格。
  5. 历史价值的独特体现
    诗中反映了金朝灭亡的历史瞬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字字血泪,最见其亡国之痛。”
  2. 明代胡应麟《诗薮》:”‘大定明昌五十年’一联,写尽盛世覆亡之悲,已具史诗气象。”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空将衰泪洒吴天’,悲慨淋漓,最是遗山本色。”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血性。”
  5. 现代学者陈寅恪指出:”此诗是研究金元之际历史变迁的重要文献,展现了遗民文人的精神世界。”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