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

元好问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头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拼音

liáng yè xiāo xiāo sàn yǔ shēng,xū táng xī xī yǎn shuāng qīng。
huáng huá zì yǔ xī fēng yuē,bái fà xiān cóng yuǎn kè shēng。
yín sì hòu chóng qiū gèng kǔ,mèng hé hán què yè pín jīng。
hé shí shí lǐng guān tóu lù?yī wàng jiā shān yǎn zàn míng。

注释

  1. 崧山:即嵩山
  2. 凉叶:秋叶
  3. 虚堂:空寂的厅堂
  4. 黄华:菊花
  5. 远客:诗人自指
  6. 候虫:随季节鸣叫的昆虫
  7. 寒鹊:寒夜惊飞的鹊鸟
  8. 石岭关:在今山西阳曲
  9. 家山:故乡

译文

萧萧落叶间夹杂着雨声淅沥,空寂的厅堂透进清冷的霜气。
菊花本就和西风有约在先,白发却先在这游子头上生出。
吟诗如秋虫鸣叫般愈发凄苦,梦境常被寒鹊惊飞而夜半醒来。
何时才能踏上石岭关的归途?让我望一眼故乡的山色,暂慰这昏花的双眼。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时期(约1235年),当时元好问隐居嵩山。诗中抒发了诗人秋日里的羁旅愁思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心境,展现了元好问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赏析

  1. 秋意氛围的精心营造
    “凉叶”、”虚堂”、”霜清”等意象,层层渲染出浓郁的秋日萧瑟氛围。
  2. 生命体验的深刻表达
    “黄华约西风”与”白发客中生”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敏锐感受。
  3. 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
    将”吟诗”比作”候虫”,”梦境”比作”寒鹊”,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心境。
  4. 情感抒发的层次递进
    从秋景描写到生命感慨,再到思乡之情,情感层层深入,感人至深。
  5. 语言风格的沉郁凝练
    全诗语言精练凝重,情感深沉,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典型风格。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字字血泪,最见其羁旅之思。”
  2. 明代胡应麟《诗薮》:”‘吟似候虫秋更苦’一联,写尽乱世文人之悲,已具老杜风骨。”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一望家山眼暂明’,悲慨中见希望,最是动人。”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血性。”
  5. 现代学者缪钺指出:”此诗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相融合,是研究金元之际文人心态的重要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