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城西下望孤云,半废晨昏愧此身。
世俗但知从仕乐,书生只合在家贫。
悠悠未了三千牍,碌碌翻随十九人。
预遣儿书报归日,安排鸡黍约比邻。
拼音
dì chéng xī xià wàng gū yún,bàn fèi chén hūn kuì cǐ shēn。
shì sú dàn zhī cóng shì lè,shū shēng zhǐ hé zài jiā pín。
yōu yōu wèi liǎo sān qiān dú,lù lù fān suí shí jiǔ rén。
yù qiǎn ér shū bào guī rì,ān pái jī shǔ yuē bǐ lín。
注释
- 帝城:指金朝中都(今北京)
- 史院:史馆
- 夜直:夜间值班
- 孤云:诗人自喻
- 半废:半生蹉跎
- 从仕:做官
- 三千牍:大量公文
- 十九人:同僚
- 鸡黍:农家饭菜
- 比邻:邻居
译文
在都城西望天边孤云,半生蹉跎愧对这无用之身。
世俗之人只道做官快活,书生本当安守家中清贫。
案头堆积着未批阅的三千文书,碌碌无为地跟随在十九位同僚之后。
预先让孩儿写信告知归期,准备好粗茶淡饭邀约邻里相聚。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前的正大年间(约1225年),当时元好问在史馆任职。诗中抒发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反映了金末文人仕隐两难的矛盾心态,展现了元好问作为文人的精神追求。
赏析
- 仕隐矛盾的真切表达
“从仕乐”与”在家贫”的对比,展现了文人的两难处境。 - 官场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千牍”、”十九人”等细节,生动刻画了官场的庸碌。 - 田园向往的深情抒发
“鸡黍约比邻”的设想,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 语言风格的质朴自然
全诗语言平实质朴,却意蕴深厚,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特色。 - 历史价值的独特体现
诗中反映了金末官场的真实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评价
-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语淡情深,最见其仕隐之思。”
- 明代胡应麟《诗薮》:”‘书生只合在家贫’七字,写尽文人本色。”
-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安排鸡黍约比邻’,平淡中见真趣,最是动人。”
-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真性情。”
-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展现了金末文人的精神困境,是研究当时士人心态的重要文本。”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