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

元好问

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助春情。
忽惊此日仍为客,却想当年似隔生。
贫里齑盐怜节物,乱来歌吹失欢声。
南州剩有还乡伴,戎马何时道路清。

拼音

lǐ shè chūn pán qiǎo yù zhēng,cái hóng yūn bì zhù chūn qíng。
hū jīng cǐ rì réng wéi kè,què xiǎng dāng nián sì gé shēng。
pín lǐ jī yán lián jié wù,luàn lái gē chuī shī huān shēng。
nán zhōu shèng yǒu huán xiāng bàn,róng mǎ hé shí dào lù qīng。

注释

  1. 里社:乡里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2. 春盘:立春日食用的菜盘
  3. 裁红晕碧:指制作精美的春盘
  4. 齑盐:咸菜,指清贫生活
  5. 节物:应节的物品
  6. 歌吹:歌舞音乐
  7. 南州:南方
  8. 戎马:战马,指战乱

译文

乡里争相制作精巧的春盘,红绿相间的菜色更添春意。
忽然惊觉今日仍是异乡客,回想往事恍如隔世。
清贫中仍珍惜这应节之物,乱世里早已失去往日的欢声。
南方尚有可结伴还乡的友人,只不知战乱何时平息、归路何时畅通?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时期(约1235年),当时元好问流落异乡。诗中通过对立春习俗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乱的厌倦,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心境,展现了元好问深沉的家国情怀。

赏析

  1. 节日习俗的生动再现
    “春盘争巧”、”红晕碧”等描写,生动展现了立春习俗。
  2. 今昔对比的强烈效果
    “当年似隔生”的感慨,凸显了战乱带来的巨大变迁。
  3. 家国情怀的真挚表达
    “戎马何时清”的诘问,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4. 语言风格的沉郁顿挫
    全诗语言凝重而情感深沉,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典型风格。
  5. 历史价值的独特体现
    诗中反映了金元之际的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字字血泪,最见其亡国之痛。”
  2. 明代胡应麟《诗薮》:”‘当年似隔生’五字,写尽乱世沧桑,已具史诗气象。”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戎马何时清’,悲慨淋漓,最是遗山本色。”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血性。”
  5. 现代学者缪钺指出:”此诗将个人遭遇与时代悲剧相融合,是研究金元之际文人心态的重要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