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桑人去已千年,细菊班班也自圆。
共爱鲜明照秋色,争教狼藉卧疏烟。
荒畦断垄新霜后,瘦蝶寒螀晚景前。
只恐春丛笑迟暮,题诗端为发幽妍。
拼音
chái sāng rén qù yǐ qiān nián,xì jú bān bān yě zì yuán。
gòng ài xiān míng zhào qiū sè,zhēng jiào láng jí wò shū yān。
huāng qí duàn lǒng xīn shuāng hòu,shòu dié hán jiāng wǎn jǐng qián。
zhǐ kǒng chūn cóng xiào chí mù,tí shī duān wèi fā yōu yán。
注释
- 座主: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尊称
- 闲闲公:赵秉文,号闲闲居士
- 柴桑人:指陶渊明
- 斑斑:斑点众多貌
- 自圆:自然圆满
- 狼藉:散乱
- 疏烟:稀疏的烟雾
- 寒螀:寒蝉
- 春丛:春天的花丛
- 幽妍:幽静美丽
译文
陶渊明离世已有千年,这星星点点的野菊依然自在开放。
人们都爱它明艳的色彩装点秋色,谁忍看它零落在淡淡的烟霭中?
荒芜的田垄经过新霜洗礼,瘦弱的蝴蝶与寒蝉相伴在黄昏前。
只怕来年春天的花丛会嘲笑它开得太晚,我题写这首诗正是要展现它幽静的美。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泰和年间(约1205年),是元好问应主考官赵秉文之命所作。诗中通过对野菊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高洁品格的追慕,展现了元好问早期诗歌的艺术特色,反映了金代文人对隐逸文化的崇尚。
赏析
- 隐逸情怀的含蓄表达
“柴桑人”的用典,含蓄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仰慕。 - 景物描写的细腻生动
“细菊斑斑”、”荒畦断垄”等描写,展现了野菊的生长环境。 - 情感抒发的层次分明
从对野菊的怜惜到对其”幽妍”的赞美,情感自然递进。 - 语言风格的清新自然
全诗语言清新流畅,意境清远,体现了元好问早期诗歌的特色。 - 人文精神的深刻体现
诗中展现了金代文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评价
-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清新雅致,最见其早年才情。”
- 明代胡应麟《诗薮》:”‘荒畦断垄新霜后’一联,写景入微,已具王孟风味。”
-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题诗端为发幽妍’,含蓄不尽,最是耐人寻味。”
-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韵远,此篇尤见其真性情。”
-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展现了元好问早期诗歌的艺术特色,是研究其诗风演变的重要文本。”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