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座主閒閒公命作·其二

元好问

晚景萧疏画不成,晚花作意出繁英。
鲜明独向霜露见,烂熳𨚫随蒿艾生。
南国骚人知有待,西风蝴蝶更多情。
南山正在悠然处,安得芳樽与细倾。

拼音

wǎn jǐng xiāo shū huà bù chéng,wǎn huā zuò yì chū fán yīng。
xiān míng dú xiàng shuāng lù jiàn,làn màn què suí hāo ài shēng。
nán guó sāo rén zhī yǒu dài,xī fēng hú dié gèng duō qíng。
nán shān zhèng zài yōu rán chù,ān dé fāng zūn yǔ xì qīng。

注释

  1. 晚景:黄昏景色
  2. 萧疏:稀疏
  3. 作意:有意
  4. 繁英:繁花
  5. 蒿艾:野草
  6. 南国骚人:指屈原
  7. 有待:有所期待
  8. 悠然:闲适貌
  9. 芳樽:美酒
  10. 细倾:慢慢斟饮

译文

萧疏的晚景难以描摹,迟开的野菊却有意绽放出繁花。
鲜艳的色彩独在霜露中显现,烂漫的姿态偏与野草一同生长。
南国的诗人屈原知道它有所期待,西风中的蝴蝶对它更多情。
南山正是悠然自得之处,怎能不备好美酒与它细细对饮?

背景

此诗与第一首同为应赵秉文之命而作,约作于金朝泰和年间(1205年)。诗中通过对晚秋野菊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元好问早期诗歌清新自然的风格,反映了金代文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赏析

  1. 晚菊意象的深刻寓意
    “晚花作意”的描写,赋予野菊以人格化的精神品格。
  2.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霜露见”与”蒿艾生”的对比,突出了野菊的高洁。
  3. 典故运用的自然贴切
    “南国骚人”、”南山”等典故,含蓄表达了隐逸情怀。
  4. 语言风格的清新流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悠远,体现了元好问早期诗歌的特色。
  5. 生活情趣的真挚表达
    “芳樽细倾”的设想,展现了诗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清新雅致,最见其隐逸之趣。”
  2. 明代胡应麟《诗薮》:”‘鲜明独向霜露见’一联,写物入神,已得陶韦三昧。”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安得芳樽与细倾’,情致悠然,最是动人。”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韵远,此篇尤见其真性情。”
  5.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展现了元好问早期诗歌的艺术成就,是研究其诗风发展的重要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