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雨中

元好问

春旱连延入麦秋,今朝一雨散千忧。
龙公有力回枯槁,客子何心叹滞留。
多稼即看连楚泽,归云应亦到崧丘。
兵尘浩荡乾坤满,未厌明河拂地流。

拼音

chūn hàn lián yán rù mài qiū,jīn zhāo yī yǔ sàn qiān yōu。
lóng gōng yǒu lì huí kū gǎo,kè zǐ hé xīn tàn zhì liú。
duō jià jí kàn lián chǔ zé,guī yún yīng yì dào sōng qiū。
bīng chén hào dàng qián kūn mǎn,wèi yàn míng hé fú dì liú。

注释

  1. 叶县:今河南叶县
  2. 嵩前:嵩山一带
  3. 麦秋:麦收季节
  4. 龙公:龙王
  5. 客子:诗人自指
  6. 多稼:丰收的庄稼
  7. 楚泽:楚地的湖泊
  8. 嵩丘:嵩山
  9. 兵尘:战火
  10. 明河:银河

译文

春旱持续到麦收时节,今日一场雨消散了万千忧愁。
龙王显灵使枯槁的万物复苏,我这游子何必再为滞留他乡而叹息?
眼看丰收的庄稼将连接楚地的水泽,归去的云彩也该到达嵩山了吧。
战火虽仍弥漫天地之间,却不妨碍银河依旧垂地奔流。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初期(约1235年),当时元好问流寓河南叶县。诗中既描写了久旱逢雨的喜悦,也抒发了诗人对战乱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复杂心境。

赏析

  1. 喜雨情怀的真挚表达
    “一雨散千忧”的直抒,真切表现了久旱逢雨的欣喜。
  2. 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关照
    既写”枯槁回春”的自然景象,又抒”兵尘浩荡”的社会忧思。
  3. 空间转换的艺术处理
    从”楚泽”到”嵩丘”的空间跨越,拓展了诗歌意境。
  4. 语言风格的沉郁雄浑
    全诗语言凝重而气势雄浑,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典型风格。
  5. 历史价值的独特体现
    诗中反映了金元之际的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沉雄悲慨,最见其忧世之怀。”
  2. 明代胡应麟《诗薮》:”‘兵尘浩荡乾坤满’一联,写尽乱世景象,已具史诗气象。”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未厌明河拂地流’,悲慨中见希望,最是遗山本色。”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血性。”
  5. 现代学者缪钺指出:”此诗将自然景象与社会现实相融合,是研究金元之际社会变迁的重要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