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荒烟集暮鸦,高城落日隐悲笳。
并州倦客初投迹,楚泽寒梅又过花。
满眼旌旗惊世路,闭门风雪羡山家。
忘忧只有清尊在,暂为红尘拂鬓华。
拼音
gǔ mù huāng yān jí mù yā,gāo chéng luò rì yǐn bēi jiā。
bīng zhōu juàn kè chū tóu jì,chǔ zé hán méi yòu guò huā。
mǎn yǎn jīng qí jīng shì lù,bì mén fēng xuě xiàn shān jiā。
wàng yōu zhǐ yǒu qīng zūn zài,zàn wèi hóng chén fú bìn huá。
注释
- 昆阳:今河南叶县
- 并州倦客:诗人自指
- 投迹:落脚
- 楚泽:楚地的湖泊
- 寒梅过花:梅花已谢
- 旌旗:指战乱
- 山家:山中人家
- 清尊:清酒
- 鬓华:鬓发花白
译文
枯树荒烟间聚集着暮鸦,夕阳下的高城传来隐约的悲笳。
我这并州来的倦客刚刚落脚,楚地水边的寒梅又已凋零。
满眼战旗惊扰着世间道路,闭门躲避风雪时更羡慕山居生活。
唯有清酒能暂忘忧愁,姑且为这红尘拂去鬓边白发。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初期(约1235年),当时元好问流寓河南叶县(古昆阳)。诗中描写了战乱中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心境。
赏析
- 战乱景象的深刻描绘
“古木荒烟”、”旌旗满眼”等意象,真实展现了战后的荒凉。 - 情感对比的强烈效果
“羡山家”与”惊世路”的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安宁的渴望。 - 自我解嘲的艺术处理
“清尊忘忧”、”拂鬓华”等细节,以自嘲方式表达无奈。 - 语言风格的沉郁凝重
全诗语言凝重而情感深沉,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典型风格。 - 历史价值的独特体现
诗中反映了金元之际的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评价
-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字字血泪,最见其亡国之痛。”
- 明代胡应麟《诗薮》:”‘满眼旌旗惊世路’一联,写尽乱世景象,已具史诗气象。”
-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暂为红尘拂鬓华’,悲慨淋漓,最是遗山本色。”
-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血性。”
- 现代学者缪钺指出:”此诗将个人遭遇与时代悲剧相融合,是研究金元之际文人心态的重要文本。”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