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二首·其二

元好问

去日黄花半未开,南来忽复见寒梅。
淹留岁月无馀物,料理尘埃有此杯。
老马长途良惫矣,白鸥春水亦悠哉!
商馀说有沧洲趣,早晚乾坤入钓台。

拼音

qù rì huáng huā bàn wèi kāi,nán lái hū fù jiàn hán méi。
yān liú suì yuè wú yú wù,liào lǐ chén āi yǒu cǐ bēi。
lǎo mǎ cháng tú liáng bèi yǐ,bái ōu chūn shuǐ yì yōu zāi!
shāng yú shuō yǒu cāng zhōu qù,zǎo wǎn qián kūn rù diào tái。

注释

  1. 黄花:菊花
  2. 淹留:滞留
  3. 料理:处理
  4. 尘埃:指世俗事务
  5. 老马:诗人自喻
  6. 白鸥:隐士象征
  7. 商馀:商山四皓,代指隐士
  8. 沧洲:隐士居所
  9. 钓台:严子陵钓台,隐逸象征

译文

离去时菊花还未完全绽放,南来此地忽然又见寒梅开放。
滞留岁月已一无所有,唯有这杯酒能慰藉风尘。
我这匹老马长途跋涉实在疲惫,看那白鸥在春水中多么自在逍遥!
想起商山隐士所说的隐逸之趣,早晚要放下世事去往钓台归隐。

背景

此诗与前首同为元好问流寓昆阳时作,约在蒙古统治初期(1235年)。诗中通过菊花与梅花的时序更替,抒发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寻求精神解脱的普遍心态。

赏析

  1. 时序变迁的敏锐感受
    “黄花未开”到”忽见寒梅”的转换,暗示诗人漂泊的时间长度。
  2. 意象对比的艺术效果
    “老马疲惫”与”白鸥悠闲”的对比,凸显诗人的生存困境。
  3. 隐逸情怀的真挚表达
    “沧洲趣”、”入钓台”等表述,直抒诗人的归隐之志。
  4. 语言风格的简淡自然
    全诗语言平实质朴,却意蕴深远,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特色。
  5. 精神追求的深刻反映
    诗中展现了乱世中知识分子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语淡情深,最见其隐逸之志。”
  2. 明代胡应麟《诗薮》:”‘白鸥春水亦悠哉’七字,写尽隐逸之趣。”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早晚乾坤入钓台’,高洁自许,最是遗山本色。”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韵远,此篇尤见其真性情。”
  5.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展现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