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湾别业

元好问

薄云晴日烂烘春,高柳清风便可人。
一饱本无华屋念,百年今见老农身。
童童翠盖桑初合,滟滟苍波麦已匀。
便与溪塘作盟约,不应重遣濯缨尘。

拼音

báo yún qíng rì làn hōng chūn,gāo liǔ qīng fēng biàn kě rén。
yī bǎo běn wú huá wū niàn,bǎi nián jīn jiàn lǎo nóng shēn。
tóng tóng cuì gài sāng chū hé,yàn yàn cāng bō mài yǐ yún。
biàn yǔ xī táng zuò méng yuē,bù yīng chóng qiǎn zhuó yīng chén。

注释

  1. 后湾:地名,具体不详
  2. 别业:别墅
  3. 烂烘:阳光灿烂
  4. 可人:怡人
  5. 华屋:华美的房屋
  6. 老农:诗人自指
  7. 童童:茂盛貌
  8. 翠盖:树冠
  9. 滟滟:水波荡漾
  10. 濯缨:洗帽缨,指隐居

译文

薄云间透出的阳光温暖着初春,高柳下的清风分外怡人。
吃饱穿暖便无求于华屋美厦,年过半百终于活成了老农模样。
茂密的桑树新叶初合,荡漾的水波映照着整齐的麦田。
就此与溪塘订立终身之约,不该再让世俗尘埃沾染我的帽缨。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时期(约1240年),当时元好问隐居乡间。诗中描写了田园春日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和对隐逸生活的坚定,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寻求精神归宿的普遍心态。

赏析

  1. 田园风光的清新描绘
    “薄云晴日”、”高柳清风”等意象,勾勒出恬淡的田园画卷。
  2. 生活态度的真挚表达
    “一饱无求”、”老农身”等句,展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 隐逸情怀的坚定抒发
    “溪塘盟约”、”不濯缨尘”等表述,表明了诗人的隐逸决心。
  4. 语言风格的质朴自然
    全诗语言平实质朴,意境清远,体现了元好问晚年诗歌的特色。
  5. 精神追求的深刻反映
    诗中展现了乱世中知识分子对精神家园的坚守。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语淡意远,最见其隐逸之志。”
  2. 明代胡应麟《诗薮》:”‘童童翠盖桑初合’一联,写景入微,已具王孟风味。”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不应重遣濯缨尘’,高洁自持,最是遗山本色。”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晚年诗愈简愈妙,此篇尤见其真性情。”
  5.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展现了元好问晚年的精神境界,是研究其思想转变的重要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