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

元好问

一灯明暗夜如何,梦寐衡门在涧阿。
物外烟霞玉华远,花时车马洛阳多。
折腰真有陶潜兴,扣角空传宁戚歌。
三十七年今日过,可怜出处两蹉跎。

拼音

yī dēng míng àn yè rú hé,mèng mèi héng mén zài jiàn ā。
wù wài yān xiá yù huá yuǎn,huā shí chē mǎ luò yáng duō。
zhé yāo zhēn yǒu táo qián xìng,kòu jiǎo kōng chuán níng qī gē。
sān shí qī nián jīn rì guò,kě lián chū chǔ liǎng cuō tuó。

注释

  1. 除夜:除夕夜
  2. 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居所
  3. 涧阿:山涧弯曲处
  4. 物外:世俗之外
  5. 玉华:道教仙境
  6. 折腰:指屈身事人
  7. 陶潜:陶渊明
  8. 扣角:敲打牛角
  9. 宁戚:春秋时卫国人,曾扣角而歌得齐桓公赏识
  10. 出处:出仕与隐退

译文

一盏孤灯明灭不定,长夜何其漫长,梦中我仍住在山涧旁的陋室。
仙境烟霞离我如此遥远,而当年洛阳花开时节车马何其喧嚣。
我确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兴致,却只能空传宁戚扣角而歌的无奈。
三十七年光阴今日又将流逝,可叹我无论出仕还是隐居都一事无成。

背景

此诗作于蒙古统治时期的丁未年(1247年)除夕,当时元好问五十八岁,正经历着金朝灭亡后的遗民生活。诗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心境,展现了元好问晚年的深沉感慨。

赏析

  1. 孤寂意境的精心营造
    “一灯明暗”的描写,营造出除夕夜的孤寂氛围。
  2. 今昔对比的强烈效果
    “玉华远”与”洛阳多”的对比,凸显了人生的巨大变迁。
  3. 典故运用的贴切自然
    “陶潜折腰”、”宁戚扣角”的典故,含蓄表达了诗人的处境。
  4. 人生感慨的深沉表达
    “三十七年”的总结,凝聚了诗人对一生的深刻反思。
  5. 语言风格的简练凝重
    全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体现了元好问晚年诗歌的特色。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字字血泪,最见其身世之悲。”
  2. 明代胡应麟《诗薮》:”‘物外烟霞玉华远’一联,写尽人生沧桑,已具老杜风骨。”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可怜出处两蹉跎’,悲慨淋漓,最是遗山本色。”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晚年诗愈老愈工,此篇尤见其血性。”
  5. 现代学者缪钺指出:”此诗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相融合,是研究遗民文学的重要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