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斋夜宴

元好问

飘零无物慰天涯,酒伴相逢饮倍加。
误谬君当略彭泽,回旋我亦笑长沙。
金钗翠亸迎春髻,银烛光摇半夜花。
只欠东山游录事,不来坚坐看纷哗。

拼音

piāo líng wú wù wèi tiān yá,jiǔ bàn xiāng féng yǐn bèi jiā。
wù miù jūn dāng lüè péng zé,huí xuán wǒ yì xiào cháng shā。
jīn chāi cuì duǒ yíng chūn jì,yín zhú guāng yáo bàn yè huā。
zhǐ qiàn dōng shān yóu lù shì,bù lái jiān zuò kàn fēn huá。

注释

  1. 内乡令:内乡县令
  2. 彭泽:指陶渊明
  3. 长沙:指贾谊
  4. 金钗:女子首饰
  5. 翠亸:翠玉下垂
  6. 迎春髻:春日发式
  7. 东山:指谢安
  8. 录事:官职名
  9. 纷哗:喧闹

译文

漂泊天涯一无所有,幸得酒友相聚更开怀畅饮。
你们笑我错学陶潜辞官,我亦自嘲如贾谊般仕途坎坷。
歌妓的金钗玉坠映着迎春发髻,银烛光中舞影如半夜绽放的花朵。
只缺那位东山谢安般的录事,不肯来此安坐看我们喧闹欢腾。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正大年间(约1225年),当时元好问任内乡县令。诗中描写了诗人与友人的夜宴场景,抒发了对仕途坎坷的感慨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金末文人在仕隐之间的矛盾心态,展现了元好问作为文人的真性情。

赏析

  1. 宴饮场景的生动再现
    “金钗翠亸”、”银烛花摇”等句,生动展现了夜宴的奢华场景。
  2. 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
    “彭泽”、”长沙”、”东山”等典故,含蓄表达了诗人的仕隐之思。
  3. 矛盾心理的真实展现
    “误谬”与”回旋”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的复杂心态。
  4. 语言风格的豪放自然
    全诗语言豪放洒脱,情感真挚,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特色。
  5. 时代特征的独特反映
    诗中反映了金末文人纵酒放达的风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豪放洒脱,最见其真性情。”
  2. 明代胡应麟《诗薮》:”‘银烛光摇半夜花’七字,写宴饮入神,已具太白风味。”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不来坚坐看纷哗’,傲兀不羁,最是遗山本色。”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血性。”
  5.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展现了金末文人的精神风貌,是研究当时士人生活的重要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