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

元好问

两崖悬绝倚山垠,草径低迷劣可分。
潭影乍从明处见,竹香偏向静中闻。
石林万古不知暑,茅屋四邻惟有云。
曳杖行歌羡樵叟,此生何计得随君。

拼音

liǎng yá xuán jué yǐ shān yín,cǎo jìng dī mí liè kě fēn。
tán yǐng zhà cóng míng chù jiàn,zhú xiāng piān xiàng jìng zhōng wén。
shí lín wàn gǔ bù zhī shǔ,máo wū sì lín wéi yǒu yún。
yè zhàng xíng gē xiàn qiáo sǒu,cǐ shēng hé jì dé suí jūn。

注释

  1. 石门:地名,具体不详
  2. 山垠:山边
  3. 劣可分:勉强可辨
  4. 潭影:潭中倒影
  5. 竹香:竹子的清香
  6. 石林:石峰林立
  7. 樵叟:砍柴老人
  8. 曳杖:拖着拐杖
  9. 行歌:边走边唱

译文

两座悬崖峭壁倚靠在山边,杂草丛生的小径依稀可辨。
潭水的倒影忽然在明亮处闪现,竹子的清香偏在寂静时格外分明。
石峰林立万古以来不知暑热为何物,茅屋四周只有云雾为邻。
我拄着拐杖边走边唱,真羡慕那砍柴的老人,这一生有什么办法能追随他的生活?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时期(约1235年),当时元好问隐居山林。诗中描写了石门一带的幽静景色,抒发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樵夫自由生活的羡慕,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心境。

赏析

  1. 山水意境的精心营造
    “两崖悬绝”、”草径低迷”等描写,营造出幽深的山林意境。
  2. 感官体验的细腻刻画
    “潭影明见”、”竹香静闻”等句,展现了诗人敏锐的感官体验。
  3. 隐逸情怀的真挚表达
    “羡樵叟”、”随君”等语,直抒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4. 语言风格的清新自然
    全诗语言清新流畅,意境悠远,体现了元好问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5. 精神追求的深刻反映
    诗中展现了乱世中知识分子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清丽脱俗,最见其山水之趣。”
  2. 明代胡应麟《诗薮》:”‘石林万古不知暑’一联,写景入神,已具王孟风味。”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此生何计得随君’,情真意切,最是动人。”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韵远,此篇尤见其真性情。”
  5.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展现了元好问将自然描写与精神追求相融合的艺术成就。”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