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阙遥天霁景开,金明高树晚风回。
长虹下饮海欲竭,老雁叫云秋更哀。
劫火有时归变灭,神嵩何计得飞来。
穷途自觉无多泪,莫傍残阳望吹台。
拼音
jiàng quē yáo tiān jì jǐng kāi,jīn míng gāo shù wǎn fēng huí。
cháng hóng xià yǐn hǎi yù jié,lǎo yàn jiào yún qiū gèng āi。
jié huǒ yǒu shí guī biàn miè,shén sōng hé jì dé fēi lái。
qióng tú zì jué wú duō lèi,mò bàng cán yáng wàng chuī tái。
注释
- 丹凤门:金中都皇城正门
- 绛阙:红色宫阙
- 霁景:雨后天晴的景色
- 金明:指树木在夕阳下的颜色
- 长虹:彩虹
- 劫火:战火
- 神嵩:嵩山
- 吹台:古迹名,在今河南开封
译文
雨后天晴,远处的红色宫阙与天空一同明朗起来,夕阳下高大的树木在晚风中摇曳。
彩虹垂向大海似要饮尽海水,老雁在云中哀鸣更添秋意。
战火终有熄灭之时,可嵩山神秀怎能飞来此地?
穷途末路已无多少泪水可流,切莫倚着残阳遥望那远方的吹台。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初期(约1235年),当时元好问重游故都,登上丹凤门远眺。诗中既描写了雨后的壮丽景色,也抒发了诗人对故国沦亡的悲痛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心境。
赏析
- 壮阔意象的精心选择
“长虹饮海”、”老雁叫云”等意象,营造出雄浑悲凉的意境。 - 时空感慨的深沉表达
“劫火变灭”与”神嵩难飞”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 情感控制的艺术处理
“无多泪”的自省,以克制的方式表达更深沉的悲痛。 - 语言风格的沉郁雄浑
全诗语言凝重而气势雄浑,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典型风格。 - 历史价值的独特体现
诗中反映了金朝灭亡后的都城景象,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评价
-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沉雄悲慨,最见其亡国之痛。”
- 明代胡应麟《诗薮》:”‘长虹下饮海欲竭’一联,气象雄浑,已具盛唐气象。”
-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莫傍残阳望吹台’,含蓄不尽,最是遗山本色。”
-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血性。”
- 现代学者缪钺指出:”此诗将个人遭遇与时代悲剧相融合,是遗民诗的典范之作。”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