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十月鬼为邻,异县相逢白发新。
恨我不如南去雁,羡君独是北归人。
言诗匡鼎功名薄,去国虞翻骨相屯。
老眼天公只如此,穷途无用说悲辛。
拼音
wéi chéng shí yuè guǐ wéi lín,yì xiàn xiāng féng bái fà xīn。
hèn wǒ bù rú nán qù yàn,xiàn jūn dú shì běi guī rén。
yán shī kuāng dǐng gōng míng báo,qù guó yú fān gǔ xiāng tún。
lǎo yǎn tiān gōng zhī rú cǐ,qióng tú wú yòng shuō bēi xīn。
注释
- 李彦深:元好问友人
- 聊城:今山东聊城
- 围城十月:指蒙古军长期围困
- 匡鼎:匡衡,汉代经学家
- 虞翻:三国吴国学者
- 骨相屯:骨相不好
- 天公:上天
译文
聊城被围困的十个月里,我们与死亡为邻。今日在他乡重逢,只见你鬓边又添新霜。
我多么痛恨自己不如南飞的鸿雁来去自由,只能羡慕你终究是那个能够北归的幸运之人。
你谈诗论道的才华堪比汉代匡衡,却同样功名淡薄;像三国虞翻般离乡背井,都是命中注定坎坷。
老眼看来,上天从来如此不公。既然已至穷途末路,又何必再诉说这些悲苦酸辛。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初期(约1235年),当时元好问被羁押在聊城,友人李彦深前来探望。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能够北归的羡慕和对自身遭遇的无奈,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处境,展现了元好问面对困境的复杂心态。
赏析
- 围城苦难的真实写照
“鬼为邻”的描写,真实反映了围城期间的恐怖氛围。 - 友人重逢的复杂情感
“恨”与”羡”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理状态。 - 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
“匡鼎”、”虞翻”的典故,含蓄表达了诗人的处境。 - 语言风格的沉郁顿挫
全诗语言凝重而情感深沉,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典型风格。 - 命运思考的深刻体现
“天公只如此”的感叹,展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思考。
评价
-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字字血泪,最见其羁旅之悲。”
- 明代胡应麟《诗薮》:”‘恨我不如南去雁’一联,写尽身世之感,已得老杜神髓。”
-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穷途无用说悲辛’,悲慨自抑,最是动人。”
-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真性情。”
-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展现了金元之际文人的生存困境,是研究遗民心态的重要文本。”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