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

元好问

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真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拼音

cǎn dàn lóng shé rì dòu zhēng,gān gē zhēn yù jìn shēng líng。
gāo yuán shuǐ chū shān hé gǎi,zhàn dì fēng lái cǎo mù xīng。
jīng wèi yǒu yuān tián hàn hǎi,bāo xū wú lèi kū qín tíng。
bīng zhōu háo jié jīn shuí zài?mò nǐ fēn jūn xià jǐng xíng。

注释

  1. 龙蛇:喻金蒙双方
  2. 干戈:战争
  3. 精卫:精卫填海典故
  4. 包胥:申包胥哭秦庭典故
  5. 并州:今山西太原
  6. 井陉:太行山关隘
  7. 车驾东狩:指金哀宗逃离汴京

译文

龙蛇相争的惨烈战事日复一日,刀光剑影几乎要灭绝天下苍生。
洪水改道冲垮了高原山河,战场的腥风熏得草木都带着血气。
纵有精卫填海般的执着,也难平这无边的恨意;即便效仿申包胥,却已无泪可洒秦庭。
当年并州的豪杰如今安在?莫要再妄想分兵攻取井陉险关。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前夕的天兴元年(1232年),是组诗第二首。当时蒙古军大举进攻,金朝危在旦夕。诗中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和国家的危亡,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救国无门的悲愤,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文人的普遍心态。

赏析

  1. 战争惨状的深刻描绘
    “草木腥”、”山河改”等描写,真实展现了战争的残酷。
  2. 救国无门的悲愤表达
    “精卫有冤”、”包胥无泪”的典故,表现了诗人的无奈。
  3. 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
    精卫、包胥的典故,深化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
  4. 语言风格的沉郁悲壮
    全诗语言凝重悲怆,情感激烈,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典型风格。
  5. 历史价值的独特体现
    诗中反映了金朝灭亡前的真实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字字血泪,最见其忧国之诚。”
  2. 明代胡应麟《诗薮》:”‘战地风来草木腥’七字,写尽战场惨状,已得老杜笔意。”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莫拟分军下井陉’,悲慨决绝,最是遗山本色。”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血性。”
  5. 现代学者缪钺指出:”此诗是研究金元之际战争实况的重要文献,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