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

元好问

小簟凉多睡思清,一窗风雨送秋声。
频年但觉貂裘敝,万古何曾马角生。
寄食且依严尹幕,附书谁住邓州城?
洗愁欲问东家酒,恨杀寒鸡不肯鸣。

拼音

xiǎo diàn liáng duō shuì sī qīng,yī chuāng fēng yǔ sòng qiū shēng。
pín nián dàn jué diāo qiú bì,wàn gǔ hé céng mǎ jiǎo shēng。
jì shí qiě yī yán yǐn mù,fù shū shuí zhù dèng zhōu chéng?
xǐ chóu yù wèn dōng jiā jiǔ,hèn shā hán jī bù kěn míng。

注释

  1. 小簟:小竹席
  2. 貂裘:貂皮大衣
  3. 马角生:喻不可能之事
  4. 严尹:严武,唐代官员
  5. 邓州:今河南邓州
  6. 洗愁:借酒消愁
  7. 寒鸡:秋夜的鸡

译文

躺在凉席上睡意全无神思清明,窗外风雨送来阵阵秋声。
这些年只觉得貂裘日渐破旧,千古以来何曾见过马生角这等奇事?
暂且依附在严武这样的官员幕下谋生,想寄书信却不知该寄往邓州何处?
想向东家买酒来浇愁,可恨这秋夜的鸡迟迟不肯报晓。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时期(约1235年),当时元好问流寓他乡,寄人篱下。诗中描写了秋夜的孤寂和生活的困顿,抒发了诗人对现状的无奈和对故国的思念,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生活状态。

赏析

  1. 秋夜意境的细腻营造
    “小簟凉多”、”风雨秋声”等描写,营造出清冷的秋夜氛围。
  2. 生活困境的真实写照
    “貂裘敝”、”寄食”等细节,真实反映了诗人的贫困处境。
  3. 典故运用的含蓄深刻
    “马角生”、”严尹幕”的典故,含蓄表达了诗人的处境。
  4. 情感抒发的层次分明
    从”睡思清”到”恨杀寒鸡”,情感逐步深入。
  5. 语言风格的简练深沉
    全诗语言简练含蓄,情感深沉,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特色。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语淡情深,最见其羁旅之愁。”
  2. 明代胡应麟《诗薮》:”‘一窗风雨送秋声’七字,写景入微,已得王孟风味。”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恨杀寒鸡不肯鸣’,含蓄不尽,最是耐人寻味。”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韵远,此篇尤见其真性情。”
  5.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展现了金元之际文人的生活困境,是研究当时社会状况的重要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