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右城池几处存,宋州新事不堪论。
辅车谩欲通吴会,突骑谁当捣蓟门。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空馀韩偓伤时泪,留与累臣一断魂。
拼音
huái yòu chéng chí jǐ chù cún,sòng zhōu xīn shì bù kān lùn。
fǔ chē mán yù tōng wú huì,tū qí shuí dāng dǎo jì mén。
xì shuǐ fú huā guī bié jiàn,duàn yún hán yǔ rù gū cūn。
kōng yú hán wò shāng shí lèi,liú yǔ lèi chén yī duàn hún。
注释
- 淮右:淮河以西地区
- 宋州:今河南商丘
- 辅车:颊骨与牙床,喻相互依存
- 吴会:吴郡和会稽郡
- 突骑:精锐骑兵
- 蓟门:指燕京
- 韩偓:唐末诗人
- 累臣:被俘之臣
译文
淮西的城池还有几处完好?宋州的新近变故更不忍细说。
唇齿相依的吴会之地徒想连通,又有谁能率铁骑直捣蓟门?
细流载着落花漂向远方山涧,残云裹着雨丝飘入孤寂村落。
空留下韩偓伤时的诗句和泪水,供我这被俘之臣肝肠寸断。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初期(约1235年),当时元好问被羁押在山东聊城。诗中描写了淮西地区的残破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和对无力回天的无奈,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心境。
赏析
- 亡国惨状的深刻描绘
“城池几处存”的诘问,真实展现了战后的荒凉。 - 救国无门的悲愤表达
“谁当捣蓟门”的反问,表现了诗人的无奈。 - 自然意象的巧妙运用
“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的描写,烘托了悲凉氛围。 - 历史典故的含蓄深刻
“韩偓伤时”的典故,深化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 - 语言风格的沉郁悲怆
全诗语言凝重悲凉,情感深沉,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典型风格。
评价
-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字字血泪,最见其亡国之痛。”
- 明代胡应麟《诗薮》:”‘断云含雨入孤村’七字,写景入神,已具盛唐气象。”
-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留与累臣一断魂’,悲慨淋漓,最是遗山本色。”
-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血性。”
- 现代学者陈垣指出:”此诗是研究金元之际历史变迁的重要文献,展现了遗民文人的精神创伤。”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