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度新正九处家,今年痴坐转堪嗟。
一冬残雪不肯尽,连日苦阴殊未涯。
重碧总誇燕市酒,小红谁记上林花?
残魂零落今无几,乞与春风恼鬓华。
拼音
shí dù xīn zhēng jiǔ chù jiā,jīn nián chī zuò zhuǎn kān jiē。
yī dōng cán xuě bù kěn jìn,lián rì kǔ yīn shū wèi yá。
zhòng bì zǒng kuā yàn shì jiǔ,xiǎo hóng shuí jì shàng lín huā?
cán hún líng luò jīn wú jǐ,qǐ yǔ chūn fēng nǎo bìn huá。
注释
- 乙未:1235年
- 新正:新年正月
- 燕市:燕京的酒市
- 上林:上林苑,汉代宫苑
- 鬓华:鬓发花白
译文
十次新年在九处不同的地方度过,今年只能呆坐更令人叹息。
整个冬天的残雪迟迟不肯消融,连日阴寒似乎没有尽头。
人们总夸赞燕市的美酒醇厚,可谁还记得上林苑的娇艳红花?
如今我这残存的魂魄所剩无几,只求春风莫要再催白我的鬓发。
背景
此诗作于蒙古统治时期的乙未年(1235年)立春日,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朝遗民流离失所。诗中描写了立春时节的阴寒和诗人的孤寂,抒发了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和对衰老的感慨,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心境。
赏析
- 漂泊生活的真实写照
“十度新正九处家”的描写,真实反映了诗人的流离状态。 - 季节感受的细腻表达
“残雪不消”、”连日苦阴”的描写,表现了立春时节的异常气候。 - 今昔对比的强烈效果
“燕市酒”与”上林花”的对比,凸显了时代的变迁。 - 衰老感慨的真挚抒发
“乞与春风恼鬓华”的结语,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语言风格的简练深沉
全诗语言简练含蓄,情感深沉,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特色。
评价
-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语淡情深,最见其漂泊之愁。”
- 明代胡应麟《诗薮》:”‘小红谁记上林花’七字,写尽沧桑之感,已具老杜风骨。”
-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乞与春风恼鬓华’,含蓄不尽,最是耐人寻味。”
-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韵远,此篇尤见其真性情。”
-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展现了金元之际文人的生活状态,是研究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文本。”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