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辅之仲庸还大梁

元好问

骅骝争道渺翩翩,谁遗风尘失壮年。
四壁旧闻悬磬宅,一囊今有卖书钱。
淋浪别酒青灯夜,灭没孤帆落照边。
想得还家过春半,故都乔木满苍烟。

拼音

huá liú zhēng dào miǎo piān piān,shuí qiǎn fēng chén shī zhuàng nián。
sì bì jiù wén xuán qìng zhái,yī náng jīn yǒu mài shū qián。
lín làng bié jiǔ qīng dēng yè,miè méi gū fān luò zhào biān。
xiǎng dé huán jiā guò chūn bàn,gù dū qiáo mù mǎn cāng yān。

注释

  1. 辅之仲庸:元好问友人
  2. 大梁:今河南开封
  3. 骅骝:骏马
  4. 悬磬:形容贫穷
  5. 淋浪:泪流满面
  6. 灭没:消失
  7. 故都:指汴京

译文

骏马扬尘争道而去,翩翩身影渐行渐远,是谁让你在风尘仆仆中蹉跎了壮年?
早听闻你家徒四壁清贫如洗,如今行囊里仅有变卖书籍的些许银钱。
在这青灯摇曳的夜晚,我们泪洒离别之酒;遥望那孤帆远影,渐渐消逝在落日天边。
料想你归家时已过仲春,故都的参天古木想必早已笼罩在苍茫暮霭之间。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时期(约1235年),当时元好问友人辅之仲庸返回汴京(大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坎坷遭遇的同情和对故都的怀念,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心境。

赏析

  1. 友人形象的生动刻画
    “骅骝争道”的比喻,展现了友人的才俊风采。
  2. 贫困处境的真实写照
    “悬磬宅”、”卖书钱”的描写,真实反映了友人的困顿。
  3. 离别场景的深情描绘
    “青灯别酒”、”孤帆落照”的意象,营造出凄美的离别氛围。
  4. 故都想象的深沉表达
    “乔木苍烟”的想象,体现了对故都的深切怀念。
  5. 语言风格的含蓄深沉
    全诗语言含蓄凝练,情感深沉,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特色。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语淡情深,最见其友朋之谊。”
  2. 明代胡应麟《诗薮》:”‘灭没孤帆落照边’七字,写景入神,已具盛唐气象。”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故都乔木满苍烟’,含蓄不尽,最是遗山本色。”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真性情。”
  5.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展现了金元之际文人的交往与情怀,是研究当时士人生活的重要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