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失水困蜉蝣,一舸仓皇入宋州。
紫气已沈牛斗夜,白云空望帝乡秋。
劫前宝地三千界,梦里琼枝十二楼。
欲就长河问遗事?悠悠东注不还流。
拼音
shén lóng shī shuǐ kùn fú yóu,yī gě cāng huáng rù sòng zhōu。
zǐ qì yǐ shěn niú dǒu yè,bái yún kōng wàng dì xiāng qiū。
jié qián bǎo dì sān qiān jiè,mèng lǐ qióng zhī shí èr lóu。
yù jiù cháng hé wèn yí shì?yōu yōu dōng zhù bù huán liú。
注释
- 卫州:今河南卫辉
- 神龙:喻帝王
- 蜉蝣:小虫
- 宋州:今河南商丘
- 紫气:祥瑞之气
- 牛斗:星宿名
- 帝乡:京城
- 三千界:佛家语
- 十二楼:仙境
译文
神龙离水竟被蜉蝣所困,一叶小舟仓皇逃入宋州。
祥瑞紫气已消失在牛斗星夜,徒然眺望京城方向的白云秋色。
劫难前的宝地有三千世界,梦中的仙境有十二玉楼。
想向黄河询问往事遗迹?只见它悠悠东去永不回流。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初期(约1235年),当时元好问重游卫州。诗中通过神龙失水的比喻,抒发了对金朝灭亡的悲痛和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心境。
赏析
- 亡国比喻的深刻运用
“神龙失水”的比喻,生动表现了金朝的覆灭。 - 祥瑞消失的象征表达
“紫气沈夜”的描写,暗示了国运的衰败。 - 往昔繁华的深情追忆
“宝地三千”、”琼枝十二”的想象,展现了昔日的辉煌。 - 历史无情的深沉感慨
“长河东注”的意象,体现了历史的不可逆转。 - 语言风格的雄浑悲怆
全诗语言雄浑有力,情感悲怆,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典型风格。
评价
-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气吞山河,最见其亡国之痛。”
- 明代胡应麟《诗薮》:”‘紫气已沈牛斗夜’一联,气象雄浑,已具盛唐气象。”
-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悠悠东注不还流’,含蓄不尽,最是遗山本色。”
-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气浑,此篇尤见其血性。”
- 现代学者陈寅恪指出:”此诗是研究金元之际历史变迁的重要文献,展现了遗民文人的历史反思。”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