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亭亭古佛祠,往年曾此走京师。
不知江令还家日,何似湘累去国时。
离合兴亡遽如此,凄迟零落竟安之!
太行千里青如染,落日阑干有所思。
拼音
bái tǎ tíng tíng gǔ fó cí,wǎng nián céng cǐ zǒu jīng shī。
bù zhī jiāng lìng huán jiā rì,hé sì xiāng lèi qù guó shí。
lí hé xīng wáng jù rú cǐ,qī chí líng luò jìng ān zhī!
tài háng qiān lǐ qīng rú rǎn,luò rì lán gān yǒu suǒ sī。
注释
- 白塔:卫州白塔
- 江令:江淹,南朝文人
- 湘累:屈原
- 遽:突然
- 凄迟:凄凉迟暮
- 阑干:栏杆
译文
那座巍然矗立的白塔旁,有座古老的佛寺。往年我正是从这里启程前往京城。
不知当年江淹辞官还乡时,是否也如屈原去国般悲怆?
人生聚散、王朝兴衰竟如此无常,在这凄凉迟暮中,我们终将归于何处?
看那太行山脉千里苍翠如染,我独倚栏杆望着落日,不禁陷入深深沉思。
背景
此诗与前首同为重游卫州时作,约在蒙古统治初期(1235年)。诗中通过白塔古祠的今昔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心境。
赏析
- 今昔对比的强烈效果
“往年京师”与今日”零落”的对比,凸显了沧桑巨变。 - 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
“江令”、”湘累”的典故,深化了诗歌的历史维度。 - 命运思考的深沉表达
“竟安之”的诘问,体现了对人生归宿的思考。 - 自然景色的反衬作用
“太行如染”的美景,反衬了诗人的悲凉心境。 - 语言风格的沉郁凝重
全诗语言凝重含蓄,情感深沉,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特色。
评价
-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字字血泪,最见其兴亡之感。”
- 明代胡应麟《诗薮》:”‘太行千里青如染’七字,写景入神,已具王维风致。”
-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落日阑干有所思’,含蓄不尽,最是耐人寻味。”
-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韵远,此篇尤见其真性情。”
-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展现了元好问将个人感慨与历史思考相融合的艺术成就。”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