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崧少二首·其一

元好问

崧少飞来昆阆山,山家茅屋翠微间。
鸡豚乡社相劳苦,花木禅房时往还。
结习尚馀三宿恋,残年多负半生閒。
长河一苇人千里,望断西城碧玉环。

拼音

sōng shǎo fēi lái kūn láng shān,shān jiā máo wū cuì wēi jiān。
jī tún xiāng shè xiāng láo kǔ,huā mù chán fáng shí wǎng huán。
jié xí shàng yú sān sù liàn,cán nián duō fù bàn shēng xián。
cháng hé yī wěi rén qiān lǐ,wàng duàn xī chéng bì yù huán。

注释

  1. 崧少:嵩山和少室山
  2. 昆阆:昆仑和阆苑
  3. 翠微:青翠的山色
  4. 乡社:乡村社日
  5. 禅房:僧房
  6. 三宿恋:佛教语
  7. 一苇:小船
  8. 碧玉环:指河水

译文

嵩山与少室山仿佛从昆仑仙境飞来,山民的茅草屋静静点缀在青翠的山色之间。
乡邻们在社日里为鸡豚琐事相互帮衬,我时常在禅房的花木丛中往来盘桓。
积习难改依然贪恋居所的温暖,暮年时光却辜负了半生向往的闲适。
看那长河中一叶扁舟载人远去千里,我极目远望,直到西城下碧玉般的河水消失在视线尽头。

背景

此诗作于金朝灭亡后的蒙古统治时期(约1235年),当时元好问隐居嵩山一带。诗中描写了嵩山少室的秀丽景色和隐居生活,抒发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反映了金元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普遍心境。

赏析

  1. 山水意境的清新描绘
    “昆阆飞来”、”翠微茅屋”的描写,展现了嵩山的秀丽。
  2. 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
    “鸡豚乡社”、”花木禅房”的叙述,真实反映了隐居生活。
  3. 人生感慨的深沉表达
    “负半生闲”的感叹,体现了诗人的遗憾。
  4. 亲友思念的真挚抒发
    “一苇千里”的意象,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
  5. 语言风格的清新自然
    全诗语言清新流畅,意境悠远,体现了元好问诗歌的艺术特色。

评价

  1. 元代郝经《陵川集》评:”遗山此诗,清丽自然,最见其隐逸之趣。”
  2. 明代胡应麟《诗薮》:”‘山家茅屋翠微间’七字,写景入微,已具王维风味。”
  3.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望断西城碧玉环’,含蓄不尽,最是耐人寻味。”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元好问诗格高韵远,此篇尤见其真性情。”
  5. 现代学者钱钟书指出:”此诗展现了元好问将山水描写与隐逸情怀相融合的艺术成就。”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